即時文摘

暴力反失義 官不解結結不開(文:劉銳紹) (09:00)

7月1日,銅鑼灣發生命案。一名警員遇刺,一名男子自刺身亡。這次事件令近期的凝重氣氛變得更凝重,複雜的環境變得更複雜。早前官方表示局勢「由亂轉治」,但看來「梅花未開雪未晴」,無論官心或民意,風平浪靜夢難成!

(1)暴力失去理據和支持

先從表層看這次事件。政府的政策確實有不少令人不滿之處,積累民怨,但不管怎樣也不應該訴諸暴力。這一點不難理解。其一,這種行徑在激憤之時看似「豪氣」或「俠氣」,但冷靜下來時看,卻原來是盲目衝動,解決不了問題。也許有些朋友罵我「懦弱退縮」,我在此無意爭論,只想從實際情况出發,這種行徑在眼前必定是違法行為,所以不應以身試法,把頸項撞向別人的刀鋒上。

其二,無論哪一方人士,都強調以民意為依歸,而「民意」的含意則有不同演繹。如果務實地看,由始至今的主流民意仍然是和平、理性、非暴力,它長期佔了主導地位,並通過不同階段的各種民意調查反映出來。既然民意如此,那麼暴力行為自然不是民意所趨。

不妨以我親身經歷的1967年左派暴動(左派稱「反英抗暴」)為例。在此之前,左派組織把重點放在爭取勞工權益、改善民生之上,得到不少支持。但從當年5月受政治化衝擊之後,抗爭行動轉向有組織和具規模的暴力浪潮,很快就失去民眾的支持。即使到了今天,主流民意和求實的歷史學者也不同意「六七」翻案(參閱拙作《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

再以我親身經歷的「八九民運」為例。那時候,民間一直和平爭取,沒有暴力行動,得到國內外的普遍支持,並轉化為另類形式的後繼力量。這種持久的柔韌度表面是靜止的,甚至有人形容為「失敗的」,但也是必然和必須的。它順應了主流民意,同時又疏導和帶領民意,為量變到質變創造潛動力和空間,符合眼前現實和歷史的規律(參閱拙作《炸醒我的「六四」》)。

其三,暴力行為十分容易被人轉移視線,扭曲事態的性質,變成授之以柄。其實,政治就是一種借勢,關鍵是這個「勢」是否合乎主流民意?以及是否「借得漂亮」?在現實的政治生活裏,有些時候「借勢是否漂亮」不取決於交手雙方的實力和策略,而取決於哪一方錯得多或錯得少。

經常出現的情况是,失策的一方最容易被對手抓住一些小錯,變成「以點擊面」的切入點;只攻一點,不及其餘,就可以一下子把對手擊倒,或令對手陷於被動。一般市民都是善良而單純的普羅大眾,不是政治動物,在這方面的考量不多,所以不時在關鍵時刻迷失,好的形勢轉壞。所以,策略──就是目前的時勢催生出來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2)官方既難解結 更難根治問題

從妥善處理問題的角度看,官方的手法也不見得高明,甚至可以預期,如果官方的政策不改,不單不能解開眼前的結,還會把這個結變成死結,而且愈綁愈死,最終只會出現大家都不想看見的結果。

首先,官方如今聚焦在「反暴力」,並防止「一次事件可能導致恐怖襲擊的風氣」,或創造了「恐襲」的氛圍和同情度。這是防患未然或避免形勢惡化的需要,我不反對。但必須看到,這種單一傾向的表達不能消除民怨,反而加深了不滿的情緒,因為「反恐」只是官方顧左右而言他的焦點,而不是民間希望長遠解決民主和民生問題的重點。

以前我長駐英國採訪時,也遇過和採訪過暴力以至暴動場面。英國政府既表示堅持打擊暴力行為,但與此同時,部分親政府的政治人物(例如執政黨的國會議員)也可以發表個人意見,指出政府政策的弊病。無論他們是出於真心,還是與政府「打龍通」(其實這是西方國家的常態),至少可以作為一種平衡,減少政治張力和反政府情緒膨脹而爆發的危機。可是,在中國的政治文化裏,政府和建制必須上下一致,把這種現代化的政治技巧視為「西方文化」,既不能效法,更不能因此而「順應暴力」。這就鑽入另一個盲點了。

此外,官方把一般市民自發表達的哀悼情緒,簡單和機械地歸納為「支持和美化暴力」。其實,持白花到案發現場可以有很多解讀,可以是對時局的哀傷,可以是對和平的期許和祝願,可以是避免官民衝突的善良寄望。即使帶同孩子前往,也可以是教育不要暴力的告誡,就像參觀博物館一樣,主題是可以善導的。官方為什麼一下子就把重點放在「美化暴力」之上呢?難道這又是他們的鬥爭基因作祟嗎?

(3)根治的「三部曲」 官方改弦易轍

處理這類情况,短期的方法是:官方在扼要地表達立場之後,就讓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輿論界和民間開展廣泛討論,不要以官方的論調為主導方向,更不能壟斷輿論,異見者誅。這是民間對民間的方法,我始終相信主流民意不會贊成暴力。奈何官方對自己毫無自信,只相信自己手上的專政機器。

看深一層,其實官方對自己牢牢掌握和擁有龐大資源的宣傳機器也沒有信心,因為它們無法凝聚民心。且看官方大力「谷針」但香港人對注射疫苗仍然「唱慢板」,就一清二楚了。人們不是不信科學,或不想保護自己,而是對政府的硬銷已產生一種自然的反彈,加上過去的倒行逆施,民主倒退,所以寧可放慢,不想隨便順應。這可以說是一種城市心理病,但必須弄清楚,病因是官方造成同時又不敢面對的。

顯而易見,官方如真想解結,可以嘗試「三部曲」:一、既然他們也說目前的情况已「由亂轉治」,大可趁機推出寬鬆的政策:具體來說,不要隨意DQ泛民區議員,並弱化或取消立法會選舉參選人的政治審查;二、落實曾經承諾的內容,簡單如開展真對話,與青年真溝通等活動;三、對政制問題與民生問題同樣重視。

各位看到這裏,一定又罵我癡人說夢了。真的,君不見「禁假新聞」、「反起底法」、《基本法》23條、繼續針對泛民人士的拘控行動,此起彼續。法庭之外,「(囚)車如流水(鐵)馬如龍」,完全證實我的夢話是多麼該罵的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