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回歸24年 社會亟需重塑關鍵認知(文:歐陽五) (09:00)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慶祝建黨百年,被外媒評價為一次重塑對中共認知的契機,有助於世界讀懂今日中國。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日前受訪也表示,建黨百年應成香港社會對中共「脫敏」契機,無論是香港政府、社會還是個人,都應重新塑造對中共和國家的認知。

從長遠來看,實現「二次回歸」,既需中央與特區政府實現香港繁榮穩定的政策助力,港人也宜主動重塑認知,有助早日達至對國家的心理認同,形成與政府的發展共識。筆者以為,港人亟需重塑以下幾個關鍵認知:

(1)對中共和國家的認知

第一,香港須重塑對中共和國家的認知。

中共建黨百年,為全世界都提供了一次重新認知這個大規模執政黨的契機,其「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不斷提升的治理能力,獲得了外界的普遍肯定和認同。在中共治下的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減貧貢獻率還超過70%,切實改變了數億人的命運,如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又迅速投入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些不爭的成就事實都應該被港人正視,中共與國家的執政目標與港人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一致。港人既是這一令世界矚目快速發展進程的參與者,有權利為此自豪,也「有份」與國家共榮共享,齊心協力開創新的繁榮勝景。

(2)對「一國兩制」的認知

第二,香港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知重塑至關重要。

首先,須知,「一國兩制」是中共的創舉,鄧小平曾經說過:「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誰能夠制定這樣的政策?沒有哪個人有這個膽識,哪一個黨派都不行。」因此,離開中共的治理,「一國兩制」無異於空談。

其次,從政策設想的源頭而論,「一國兩制」是為促進台灣回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提出。因此,「一國兩制」在創始起點上,便具有「一國」是目的、「兩制」是手段和過程的特徵。任何拋開「一國」只談「兩制」的,都是捨本逐末。

香港目前已進入「一國兩制」的新形勢,即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結合。之所以出現新形勢,是由於回歸以後,中央在港的管治權威長時間未能完全確立。而中央此前對自身權力行使高度節制,反倒引來了反對派和外部勢力不斷激進的政治攻擊,導致「一國兩制」遭遇危機。從非法「佔中」到修例風波,充分顯示出,香港自身沒有能力解決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制度建設問題,中央自上而下的建綱立制,修補制度漏洞,是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妥當應對。

(3)對西方的認知

第三,在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圖謀將香港變為「新冷戰」棋子的當下,香港更需藉此時局,重塑對西方的認知。

因歷史之故,部分港人往往只看到西方局部的文明性,卻很難意識到西方為維繫其全球主導地位、高度利己乃至不擇手段的殘酷一面。事實上,這些年來,香港已經對外部勢力赤裸裸的干涉有了足夠認識,然而這些外部勢力卻仍能屢屢得逞。近期西方媒體利用《蘋果日報》停運,再次竭力歪曲事實,塑造香港與中共、與國家的對立認知。這些「他者」無疑樂見香港的內耗,香港不可再掉入其精心編織的敘事框架。

香港回歸24年來,中央始終在香港面臨內外重大挑戰之際,優先考慮香港的地位和角色。未來,香港仍會繼續在中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讓香港自身煥發競爭意識、創造力和活力。當然,香港之煥發持久活力,前提是社會主流認知應隨形勢變化而調整凝合,方能再出發。

如果部分港人不能及時重新調整認知,仍抱持對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敵視,陷入對抗思維形成的視線盲區,無疑將會是「親者痛,仇者快」。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