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港台節目下架是浪費教育資源(文:葉建源) (09:00)

提起香港電台,不少觀眾會聯想到《鏗鏘集》、《議事論事》、《視點31》等耳熟能詳的節目,這些節目因着港台製作團隊秉持的專業態度、長期認真的製作,不但獲港人高度肯定,在海內外亦不乏製作和廣播的獎項,是極具質素和公信力的本地製作,也是香港一直珍視的公共資源。可是,新廣播處長於今年3月上任,除了臨時抽起多個港台節目,更決定移除社交媒體(包括YouTube及facebook)播放逾12個月的節目,理由是節目重溫的期限要與官方網頁看齊。但問題是,社交媒體與港台網頁不同,儲存影片無容量限制,因此下架理據備受質疑。

中小學各科輔助教學的重要資源

港台移除在社交媒體保存的節目,不但是公眾的損失,也是教育的損失。基於製作嚴謹、題材豐富,港台節目向來是中小學各科輔助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少老師會選取合適素材配合教學,以增添課堂趣味,而常用的不止是《鏗鏘集》、《議事論事》這些深入民心的節目,還有一些因題材所限而商業性低的節目,例如涉及藝術文化等,坊間都難找替代且質素參差,因此教師對節目下架表達憂慮,完全可以理解。

教協今年5至6月曾進行相關調查,結果是教師對港台節目不但評價高,使用情况也比我們所知的廣泛得多:逾八成受訪教師有使用港台節目輔助教學,當中涉及幾乎所有學科,節目類別也非常多元,有時事、環保、貧窮與社會福利、人物故事、醫學等約10類。而具體談到使用過的節目,除了問卷羅列12個較為人熟悉的節目,由教師填寫的便多達39個,例如《反斗英語》、《窮富翁大作戰》、《體壇無極限》等,可見這些透過社交媒體得以保存的節目,很多都成了教師搜尋輔助教材時的寶庫。

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港台節目的使用率不一定高,但卻能配合不同學生的特定需要。舉例說,《手語隨想曲》節目附以手語傳譯,能關顧失聰或弱聽學生;《我家在香港》則關心少數族裔在港的生活,提倡共融精神,適用於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這類節目雖然小眾,但從教育意義上看,就有其特定的保留價值。

港台多年前製作的舊有節目,其保存和教育價值亦在於其記錄了香港社會的變遷,珍藏已消失的畫面。容我分享一位老師深刻的教學經驗,她曾在一節小學常識課,播放1979年《鏗鏘集》介紹城寨生活的片段,讓學生第一次見識「倒夜香」,頓時引來熱烈討論,讓學生非常投入課堂。這些珍貴片段已再難尋,唯有透過這些平台將節目保存,才能讓師生跨越時空認識社會面貌。教育的本質就是發掘和回應學生的好奇心,聲畫俱全的港台節目,能深入淺出地探討社會不同議題,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這遠比書本文字來得深刻,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本地粵語教材。

回應民意 將節目維持公開

港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服務的對象是香港市民,製作的節目屬於公共資源,貿然下架激起社會很大迴響,特別是這做法對學校已構成影響,浪費了節目可持續發揮的教育功能。教協調查發現,超過九成教師要求節目重新上架,這是最明確不過的信息,港台理應回應民意,透過原有平台將節目維持公開,讓教師可繼續按學生需要,以專業決定因材施教。

作者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