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美國撬不動盟友站隊遏華?(文:歐陽五) (09:00)

美國遏華,已是司馬昭之心。就此而言,拜登政府與其前任並無二致,不同者唯有手段之翻新。特朗普時期對華打「貿易牌」博民心,而拜登則打「價值牌」博盟友之心。日前落幕的G7峰會和北約峰會,即是一場美國拉攏盟友的「政治秀」。至於成效如何,喧嘩過後,愈趨清晰。

美國《野獸日報》援引CNN報道指出,由於G7其他國家領導人與拜登就中國問題發生爭執,房間一度斷網。何以出現這次斷網?從近期G7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公開發言,G7峰會、北約文件等皆可管窺一斑。法國總統馬克龍一語言中:G7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俱樂部」。德國總理默克爾則從務實出發,指出G7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如果撇開中國,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就連高調與美國聯袂的英國首相約翰遜,亦在國際峰會上表示,「我認為今天在座的任何人都不想與中國開啟一場『新冷戰』」。

此外,從所謂的「共識性」文件中,亦能發現美國與其盟友的差異。比如,近期美國國內大肆炒作新冠病毒「實驗室泄漏」,試圖向中國潑髒水;而G7文件中並未提及「實驗室溯源」的說法,取而代之的是要對病毒源頭進行「專業的、科學的研究調查」。可見,美國以政治化操弄干擾科學溯源的做法,歐洲國家並不認同。再如北約公報雖明確列入中國,但也將「希望與中國盡可能保持建設性對話」寫入公報;且北約秘書長公開宣示,北約從未將中國視為敵手。

顯然,盟友並不想跟隨美國站隊,他們希望在對華外交中擁有自主性、平衡性。其原因亦不難覓:

(1)中歐合作基礎深厚

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貿易逆勢增長,雙邊貿易額達到5860.32億歐元;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學者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表示,拜登政府將發現,讓這些盟友在對華戰略上公開站在美國一邊,會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因為歐洲人非常依賴中國的出口市場。其實中歐不僅有經濟聯繫,在氣候環境、文化交流、全球治理機制創新等方面都有廣闊合作空間。

(2)美歐固有矛盾未解

今次峰會之際,美歐雖就波音與空中巴士達成暫時妥協,但正如德國《世界報》所舉,在北溪天然氣管道二線、疫苗分配、旅行自由、防務等系列問題上,美歐分歧難解。更為要害的是,拜登政府一面力推「價值牌」籠絡盟友,一面在疫苗等問題上宣示「美國優先」,令人產生「口惠而實不至」之感。而拜登政府標榜的「民主」、「人權」等「價值牌」,又與美國政治中的民粹現實形成反差,歐洲政界對此深有所察。

(3)單極時代一去不返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外交》雜誌上撰文稱,當今大多數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對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基本觀點,形成於美國在冷戰獲勝後的20餘年中,而「那個世界現已不復存在」,其他國家並不會再屈從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然而,拜登政府如今的遏華之舉,證明其依然沒能走出美國幻想的泡影。

觀察家們注意到,美國欲強迫盟友站隊,在世界上製造圍堵中國之「網」,其結果實際上阻擋不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步伐。已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顯示,冷戰時期,美國曾對中國規劃了精密的核武器打擊方案,試圖摧毁中國,使中國無法「獨立生存發展」。現實卻是,中國無畏威脅,篳路藍縷,發展出以戰略防禦為目的之核武器,瓦解了美國的圖謀。今非昔比,應該看到,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建設美好世界、努力做好自己,倒是更佔據道義制高點。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