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主教山配水庫公民參與事件簿(文:陳智遠) (09:00)

主教山配水庫沉睡在地下超過100年,陰差陽錯之下重見天日,經過民間各界的努力,終獲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被列為法定古蹟指日可待。

這算是近期難得讓民間鼓舞的事,而放在香港推動古蹟保育的進程中,有幾點是挺具標誌性的。

民間保育由社運昇華至公民運動

配水庫曝光之初,有個畫面印象分外深刻:街坊芳姐在晨運時見到工程展開,情急之下以身阻擋推土機的前進,亦為是次保育運動揭開序幕。把時間推回2007年,在皇后碼頭保育運動中,社運人士也有把自己鎖在碼頭石柱。兩者情景有異,但行動本質卻雷同:市民目睹了一座獨特、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受拆卸威脅,挺身以無權者的力量,嘗試以身力阻工程。

這也像是一種延續:保育天星、皇后以社會運動形式出現,儘管未能保住建築,但開啟了民間對歷史保育的關注,隨着10多年的發展,2020、2021年主教山配水庫保育浪潮,證明民間保育已由社會運動昇華至公民運動,大眾對歷史保育的價值有徹底的改變。

視覺力量威力 牽引公眾思考

其次,大家也在這次保育運動中見證視覺力量的威力。配水庫原本「不見天日」,居民踏在光禿禿的草地上,根本無法想像腳下竟是一座百年古蹟。現時配水庫陰差陽錯被鑿開一個洞,卻「錯有錯着」讓陽光穿透黑暗的地洞,灑落在一排排的石柱與紅磚圓拱,讓人驚歎古蹟之美。

透過兩個臉書歷史專頁的圖像——「香港探古」首先發布配​水庫正在清拆的現狀,再由「香港遺美」接力發布唯美照片,配水庫的照片在短短兩日就被瘋狂廣傳,以「洗版」的姿態在社交媒體掀起了洶湧的民意浪潮,讓配水庫瞬間躍升成全城關注的議題,也跳出了單純情感表達及視覺美學層次,連帶牽引公眾思考,究竟什麼環節出錯導致配水庫意外被拆,以至我們可以怎樣保護這個古蹟。

知識介入與行動並軌而行

公民社會也不限於網上的CLS(Comment, Like, Share),另一關鍵之處,是古蹟保育關注者的快速動員,只在短短數日,民間已經凝聚一股強大力量,知識介入與行動並軌而行,那份眾志成城,令人動容。

正所謂「高手在民間」,例如許多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園境師等,在不到一周就以自身專業,利用自製模擬影片、設計圖像,合力展現整個古蹟形態,向公眾介紹對這空間的理解和解讀。既呈現了建築的美學,亦利用視覺途徑解釋複雜的專業術語。又例如有建築系研究生嘗試配合民眾蒐集得來的資料,引用「法證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的技術,重塑配水庫原來面貌,以及被毁的部分,期望為修復古蹟的工作出一分力。

民眾也積極投入配水古蹟如何保育及活化的討論,吸收已有的資訊,參考世界各地水利設施古蹟如何活化(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澳洲悉尼及英國巴斯等),舉辦不同討論會,發掘地下配水庫蘊含的可能性,匯聚各方具創意的想法,引發公眾對配水庫未來的想像。

史無前例的全民歷史研究參與

事件的另一個標誌性的意義,是啟動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民歷史研究參與。來自四面八方的研究者,就配水庫的社會、歷史、建築、工程等不同範疇「各師各法」,極速蒐集及鑽研歷史檔案,旁徵博引,並在不同的平台發布,讓我們在極短時間已掌握配水庫的歷史價值。

現今世代資訊下放,每人都擁有追尋歷史證據的權利,今次事件顯示,由下而上的民間研究參與,可以令研判古蹟文物價值的過程變得極有效率,比起只靠古物古蹟辦事處着力,時間大幅縮短,古諮會絕對值得思考,如何借鑑今次經驗,善用民間的研究力量。

以crowdsourcing完成民間主導的保育評估

這次民間社會更有一次新嘗試,以crowdsourcing的方法,完成了一份民間主導的《地水重光——主教山配水庫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既然民間在短短數天就找到海量的資料,只要有人下點整合工夫,就可以讓民間在古諮會開會討論前,已有全面基礎回應評級建議。

筆者有幸參與這工作,與一眾民間保育人士、建築師、城市研究學者,透過蒐集民間已有資訊,再找不同專家提供意見,並找了一些知識的缺口再拋出問題清單,讓民間高手接力回答,並以現時古蹟評估的六大準則鋪排、整理所有資料,最終完成配水庫文物價值報告。這算是香港首份crowdsourcing的保育文件,證明這方法是可行。

還有問題需要處理

主教山配水庫的保育行動可謂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政府也很快承諾會保育,及在未來時間向公眾有限度開放參觀,算是一個好的結局。但這次事件牽引的幾個問題,其實仍需要處理,例如歷史評級只集中建築物而忽略了基建(如水利工程)的整體組合價值;又例如牽涉歷史古蹟的工程,部門如何把關及改善溝通,確保類似事件不會再次出現。但至少,當重溫這次公民運動的幾個標誌性發展,大家也應該對我們公民社會在參與歷史保育的進步而感到自豪及鼓舞。

作者是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