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愈醫愈差的香港醫療(文:佘達明) (09:00)

自回歸以來,香港過去20多年每次遇到醫療危機,政府永遠只推說人手不足、醫護人員不夠,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感。

最近政府亦計劃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改例,跳過多年行之有效的統一醫生評核,而改為直接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符合特定條件的話可以在香港直接註冊。計劃主要是希望增加本港的專科醫生人手,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

沒發展基層醫療和預防醫療

其實現時香港的醫療制度是港英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之一)。英國1990年在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領導之下,不理民意的反對,強力推行《全民健康及社區照顧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並於1997年通過《基層醫療法案》(Primary Care Act),強行關閉多所大型醫院,將資源投放在全民家庭醫生制度,加強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和預防醫療(preventive medicine)。而差不多同一時間,在香港卻設立醫院管理局,加大撥款(由1987年約40億元增至1997年約250億元)加強香港醫院的專科治療,改善醫院的設施,市民在回歸前無一不滿意這約200億元的改善,而醫生護士亦受惠於人工大幅增加,工作環境亦三級跳的改善,當年有報道說醫院的大堂可和酒店媲美。醫院管理局的企業管理形式,吸引很多資深醫生護士進入管理層,一時之間,市民和醫護都享受到這約200億元的紅利。可惜,一片掌聲之後,港英卻沒有發展基層醫療和預防醫療,即是將英國1990年前失敗的醫療政策在香港推行。

根據英國的經驗,大型醫院的經費,隨着人口的老化和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經費只會愈來愈高的。上世紀單是倫敦已經關閉了約500所大小醫院。現今的醫療系統,提倡預防醫療和基層醫療,以改善市民的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減少嚴重疾病及併發症。

在澳洲和英國,以至大陸的鄉鎮,都是推行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基層醫生(家庭醫生)是接觸民眾的第一線(醫療前鋒),一個廉宜及全民式的基層家庭醫生系統,可以縮短民眾等候接受醫療服務的時間,全面的健康保障和疾病預防,證實可以大大減少對專科醫療的需要。

大力發展專科醫療 如「901戰術」

香港捨棄了發展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卻大力發展專科醫療,專科醫生提供的是特定的專科醫療,而對非其專科範疇的病症,會轉介其他專科跟進。因為缺乏前線的基層醫生在統籌,結果導致專科醫生互相轉介,沒完沒了,走回英國失敗的老路。放棄了前鋒,只屯重兵在後防,大打「901戰術」。英國在香港設立這個901醫療系統,是先天注定要你失敗。

特區政府自1997年承受了這個901醫療系統,過去20多年,醫療撥款由250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50億元,醫管局醫生由1997年的約3100人,增至2020年的約6600人,而香港的人口增幅相對較小。香港的醫療不但沒有改善,其實是每况愈下。

過去20多年見不到任何的整體醫療檢討,於1993年、1999年、2008年、2014年的4次香港醫療檢討及建議,都是怎樣利用財政和融資令901制度苟延殘喘,或是改善公私營失衡。香港也有私人的智庫研究香港的醫療系統,包括黃金五十及團結香港基金,都只說是醫生不足、融資失效,沒有觸及核心問題。

引進海外醫生 無助改善香港醫療

今次政府建議的引進非本土受訓的海外醫生,現實上充其量會增加專科醫生,但只是進一步加強901醫療系統的後衛,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香港的醫療不會因此有改善。

過去24年,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檢討,去改變自港英留給香港人的醫療的錯誤系統及錯誤方向,是後天要你失望。

現實上香港對沒有能力付出醫療費用的市民,無法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及預防,即是市民有「三高」也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受到醫療系統的保護。政府的普通科診所的容量小,只是杯水車薪。一般市民要由三高發展至心腦血管病,才會得到醫管局的專科治療。

疫苗接種不理想主因:市民多沒家庭醫生

最近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推行不理想,主要是大部分市民沒有家庭醫生,沒有前線的醫療諮詢,只被報章及電視媒體的報道牽引着,政府以為出些宣傳片,和媒體報道,就可以代替基層醫療的功能,結果只是見到大部分市民對疫苗的焦慮及無助,有能力的就要看醫生做完檢查才夠膽打疫苗。

英國殖民地政府留下這個901「糖心炸彈」,時間拖得愈久,情况愈惡劣。特區政府的政務官系統對醫療政策問題完全沒有反應和心跳,24年來的醫療檢討都是瞎子摸象,帶大家遊花園浪費時間。香港的醫學界政治上腦,一片混亂。醫療改革,不是藝術創作,不是高新科技,只要看一看英國人用什麼醫療系統,就應該知道如何去做,如果要政治正確,也可參考大陸鄉鎭的基層醫療系統。24年都解決不到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在令人惋惜。

作者是香港醫學會會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