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不存在的「邊陲」地帶 勿開發展郊野先例(文:陳可淳) (09:00)

這一年,港人很少機會呼吸自由空氣,總是有一層惱人的隔膜——口罩,好不容易在郊遊時能唞唞氣,但危機卻逐漸降臨。社會上有聲音建議,用近百公頃的大欖郊野公園邊陲,興建2萬至3萬個居屋單位,聲稱用來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郊園條例》界線清晰

首先,「邊陲」地帶並不存在。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郊野公園界線非常清晰,當中沒有「核心」、「邊陲」之分,所謂「邊陲」亦是在郊野公園範圍以內。這意味發展「邊陲」地帶,與發展郊野公園無異。先例一開,繼而得寸進尺,郊野公園將會被逐漸蠶食。

發展郊野違背民意

另外,發展郊野絕對是違背民意之舉。約3年前的土地供應諮詢、又稱「土地大辯論」報告中,大多數市民均未有支持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選項。綠色和平於2018年亦進行民意調查,發現半數市民對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感到「不可接受」或「感到疑慮」。

上一任行政長官曾邀請房協,就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進行生態及技術研究。不過,2018年的土地大辯論後,發展局已表明不會尋求改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用途,房協的元朗大欖及沙田水泉澳的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研究亦得以終止。現時又有聲音欲向郊野「動刀」,若只以經濟價值去衡量自然,是忽視了大自然對城市完善發展的重要性。

應優先具體規劃棕地

可是,有些人總刻意製造郊野與住屋對立的假象,說郊野公園邊陲建屋是為了「幫市民」。事實上,香港從不缺地,只是政府一直未有善用和規劃逾1500公頃的棕地,當中不少是交通方便兼備高發展潛力,惟政府兩期棕地研究中,僅物色了47公頃作可行性研究。

根據綠色和平上月發布的研究報告,規劃署首階段160公頃「高發展潛力」棕地中,至少有26公頃被政府忽視,足以供應逾萬個公屋單位;收地準則模糊亦帶雙重標準,令人頭冒「黑人問號」。試問在政府「擠牙膏式」發展棕地的同時,又何以說服市民犧牲珍貴的郊野環境?

「上山下海」於疫情期間成為市民珍視的活動,郊野和海洋同樣十分重要。要解決房屋問題,政府應善用現有土地資源,優先具體規劃棕地,而非立下不良先例,強行以城市發展之名硬闖郊野公園,對生態造成無可逆轉的破壞。請留給港人與大自然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間。

作者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