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連審計報告也加入戰團——教育局何時正視非華語生中文教育根源問題?(文:張鳳美) (09:00)

審計署上月發表報告書,入境處強硬回應該份報告,旋即成為傳媒焦點。與此相比,報告書中提及的非華語生中文教育政策,即使內容建議紮實,卻乏人問津。雖然教育局未有一如入境處般「戰狼」上身,但其對報告建議虛與委蛇的態度,不禁令人失望。

撥款應設運用指引 公布相關數據

自從教育局在2014年推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局方便一直將此「架構」當作整全、具備第二語言教育元素的課程,推銷給社會大眾,並每年撥款支持學校推行。是次審計報告揭露,原來有不少獲批撥款的學校並未用盡或善用該筆可以高達150萬港元的撥款,支援非華語生。報告建議教育局「需要鼓勵學校善用非華語學生資助」,其實也非什麼新鮮事。據筆者前線與學校溝通經驗,有不少取錄非華語生的學校,都頗困擾於如何善用該筆資源,有的學校將資源投放到無法真正幫助中文學習的活動處,甚或直接將資金用於主流學生學習用途上。

要治本,教育局何止應「鼓勵」學校,更要有兩手工夫:一者設立撥款運用指引,設定追蹤非華語生在校學習成果,以改善撥款成效,向公眾問責;二者將局方一直以來「持續監察」這些支援撥款、措施之成果所得之數據公之於眾,增加透明度,讓持份者參與追蹤成果。

「輔導班」要加強推廣 導師表現要改善

另外,審計報告又揭露了各種政策配套的參與率不足,包括教師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培訓的參與率偏低、「推薦非華語學生報讀中文輔導班的學校數目和獲學校推薦的學生人數下降」。這些說法乍看新奇,其實都是老調重彈,不足為奇。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曾於2017年特首競選政綱中提到,她將會要求教育局為中小學教師建立教學專業階梯,藉此鼓勵教師專注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然而,此政策承諾迄今尚未落實;而另一方面,事實上,大部分非華語生、家長並未注意到「中文輔導班」計劃存在,或上課後中文未見寸進。審計署對教育局的建議——加強推廣中文輔導班,及改善課程導師的表現,可謂適宜。

師生面臨嚴峻學與教挑戰

非華語生中文教育政策一直以來都為人詬病,這次審計報告所指出的問題,在過往好幾個針對非華語生中文教育的研究、民間關注團體與教育局會面都已一提再提。例如,香港融樂會曾於2019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受訪家長未有信心安排子女入讀主流小學,原因在其預視子女未有足夠中文能力順利銜接。而報告就呼籲教育局應該確保暑期銜接課程有效性,使非華語學童能順利銜接至主流教育。除此以外,平機會的《人人學得好》研究報告、港大的《香港主流學校教育少數族裔學生所面對的挑戰之研究》、申訴專員公署的《政府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等,都一再重申,按目前所謂中文「課程」及其配套,不少教師、非華語學生,都面臨極嚴峻的學與教挑戰。

本次審計報告,只是將多年來的研究以數字形式呈現。事實一直擺在眼前,教育局如果繼續秉持一貫態度,像回應這次審計署詳盡建議一般,只是輕不着地的說一句「教育局局長同意審計署的建議」,卻無實際措施改善,只會讓一代一代的非華語學生無法融入,甚至無法在社會立足。今時今日,時有人批評「少數族裔學不好中文是他們不願融入的鐵證」,甚至因而排斥少數族裔,究其根源,未有做好第二語言教育的教育局,可謂罪魁禍首!

作者是香港融樂會總幹事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