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保釋奔喪看政治智慧(文:劉銳紹) (09:00)

民主黨前主席胡志偉在被扣押期間,父親不幸逝世。他申請外出奔喪,卻遇到阻滯,後來在社會大眾關注下,法官批准他有條件外出。此事不單引起人倫和人道主義的討論,更令人想到政治智慧的問題。

我與胡志偉相交多年,當年一起為孩子尋找學校時,曾談及香港未來的各種問題。想不到,當年的憂慮今天竟然成為事實;而他,更遭逢一段「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死不能撫汝以盡哀」之痛。

無論是什麼人,或是什麼信仰的崇拜者,大凡親人仙逝,總有大別之情,都想送終。即使內地官方,也有這種體諒之懷。記得陳一諮(前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在「六四」後逃亡到美國去,1999年也可以回國為逝世的母親安靈。2004年,學運領袖吾爾開希也獲准來港出席梅艷芳的喪禮,那時已是特區政府年代。為什麼當年可以體恤這種人之常情,今天卻不近人情?

我還有一位好友經歷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父親逝世而不能送終的痛苦,他就是程翔。當年他在內地獄中,父親在港逝世,不能回港奔喪;家人擔心他難以承受,也不敢馬上告知噩耗。可是,這次胡志偉人在香港,案件仍在處理中,還未定罪,而且不是涉及暴力的刑事案件,只是未能保釋而已。為什麼不可以酌情處理,讓他外出見父親最後一面呢?生離死別也不許,情何以堪問蒼天!我在義憤之餘,送了一首《孝詩》給胡志偉:

挺傘默言心內鏗,

胡不歸兮送父行?

志存孝道身在獄,

偉業將酬萬世亨!

雖然胡志偉後來可以送別亡父,但這個迂迴曲折的過程令人產生三大疑問。

(1)港府高層的政治智慧有多高?

平時不關心政治的普羅大眾也會明白,讓胡志偉奔父喪,是一個可以讓官方取得政治好感的機會,說明他們也講人道主義,至少可以稍為挽救港府的負面形象。為什麼初時仍不批准?

從公開的現象來看,這是懲教署的權力,而懲教署基於制度和各種考慮不予批准,也許有其理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此事已引起社會關注,港府高層(包括林鄭月娥和保安局)沒道理不知道,為什麼不主動行使酌情權?或對此事表示關心,讓下級部門領會而寬鬆處理?

這就涉及兩點:一、港府高層的政治敏感度是否足夠?還是僵化地把事情視為制度、程序和部門分工的問題?二、如果他們知道事情已引起各界關注,但仍然不主動介入,那就令人感到這不是政治敏感度不足,而是另一種政治考慮的問題了。到底是基於整體政治形勢的評估,或是猜度更高層的政治意圖?還是不想讓外界炒作此事?有意見指,如果胡志偉及有關人士低調一點,也許可以悄悄地讓他奔喪(「也許」而已,無人說得準)。

我不想猜測是什麼原因,但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性,也說明港府高層的政治智慧實在有限。試想,如果不想外界炒作而不讓胡志偉奔喪,這豈不是更讓外界有炒作的口實嗎?如果明知是主流民意(包括建制派)也認為官方應該從寬處理,那麼不讓胡志偉奔喪豈不是故意逆民意而行嗎?如果是更高層的意圖(我相信不是),理應游說網開一面,怎會自己製造官方刻意阻撓的印象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埋怨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圍,無法改變「唯上是是」的政治閉塞和「思想便秘」了。

(2)港府內部的預警文化是否足夠?

我從良好願望出發,姑且說港府高層日理萬機,無暇理會這類「小事情」。可是,這又令人想到,港府內部有沒有預警機制?甚至有沒有預警的文化?

作為醒目的執政者,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機制和方法,提早發現危機,並及時處理和解決。港英政府年代的中央政策組,就發揮了這種功能。當年的主管顧汝德對我說:他邀請曾德成進入組內,就是要通過曾德成了解左派的想法,尋找適當的處理方法,從而達到對港英政府最有利的管治效果。不少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的朋友也對我說,顧汝德開會時甚少講自己的意見,多在傾聽;最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一錘定音,更不會隨便否定別人的意見。即使他不同意,只會日後不採納,但事實上他卻經常採納了可行的意見。所以,有人說他深沉,甚至給他一個「魔僧」的外號,而他也一笑置之。

可是,今天的情况是否如此?港府內部的言路是否暢通?已成一大疑問。如今,中央政策組已變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我不評價它的工作,因為關鍵是:林鄭月娥願意從中吸收多少善策?此外,以前還有新聞統籌專員;無論他們的表現如何,工作側重在哪些方面,都可以成為一種預警和協助處理危機的安全閥。但林鄭月娥的原則是,找不到合適人選就「暫時不請,寧缺毋濫」,所以這個功能今天也沒有了。

近日,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表示,在新制度下,特首的施政作風可謂影響一切,現屆政府不少時候有「一言堂」文化,不少司局長私下向他反映不敢或不想發表意見,這種情况導致很多政策有盲點或不夠貼地。

假如初時不讓胡志偉奔喪是出於這個原因,無人願意為特首出謀獻策的話,那就是更嚴重的問題了。

(3)中央有否提醒創造寬鬆的契機?

從北京的角度看,這是香港的內部事務,而且是小事一樁,不需要中央過問,自然不會從旁提醒。但事實上中央給外界的感覺卻是事事都管,紫荊文化(香港)集團有限公司近期的動態,也是中央加強管理香港文化的又一例子。所以,外界慢慢形成一種印象:重大的、政治性的、嚴肅和從緊的事情,中央很快就自動埋位,而輕微的、非政治性的、寬鬆的事情,中央一般則會放輕處理。這種思維也影響了港府官員,面對可以創造寬鬆氣氛的機會也輕輕放過。

其實,內地近年來在涉港事務上的弦線繃得太緊了,處處防範的鬥爭意識仍佔上風,難免影響了創造各種融和機會的思考。胡志偉奔父喪受阻一事,說明「上有好者下有甚焉」、上級不說下級就謹小慎微的慣性,實在令人浩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