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融入灣區還是以我為主?(文:陳景祥) (09:00)

香港貨櫃碼頭「何去何從」是老問題了,最新的是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上月28日出席立法會質詢時提問,她說目前貨櫃碼頭供多於求,競爭力不及內地港口,是苟延殘喘,政府是否要考慮減少貨櫃碼頭的空間,用作興建房屋。

除非整個貨櫃碼頭業「一筆勾銷」、現有設施全部拆卸騰出土地建屋,香港不再保留貨櫃物流業,否則要覓地重建、重置整個貨櫃碼頭——不光是碼頭設施,還包括配套的用地和設備,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換言之,要用目前葵涌碼頭的土地作建屋用途需時甚久,遠水救不了近火!

香港貨櫃物流業情况不妙

葉劉淑儀議員形容香港貨櫃業「苟延殘喘」或許太過誇張,但業界「情况不妙」卻是不爭事實。2019年1月,本地三大貨櫃碼頭營運商——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現代貨箱碼頭、中遠海運港口共同宣布組成「香港海港聯盟」,共同營運葵青貨櫃碼頭超過95%泊位,希望藉此提升碼頭的效率,應對鄰近地區的競爭。

營運商從過去各自為政的競爭對手,到現在要合作共組聯盟;數據指出,香港的貨櫃吞吐量已在2017年跌至全球第六,而且下跌趨勢持續,營運商不得不合作求存。3家營運商合共經營8個貨櫃碼頭、23個泊位,佔了現有貨櫃碼頭設施九成以上,「共同營運」結果遭競爭事務委員會立案調查。

香港貨櫃碼頭從1992年起,有12年高踞全球最繁忙貨櫃港,直至內地改革開放發展自己的貨櫃物流業,香港就一直拾級而下。據《商業雜誌》(Journal of Commerce, JOC)發表的全球前50大貨櫃港吞吐量排名,2019年香港位居第八,而前10名之中,內地港口佔其六(排名首10位依次為:上海港、新加坡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廣州港、釜山港、青島港、香港、天津港、鹿特丹港)。

排名比香港高的貨櫃港,多是政府營辦,而香港則是由私人營運商經營,幾家公司互相競爭,如果以成本計,排名首位的上海港處理每個貨櫃的成本比香港低大約五成,這到底是私營的成本效益比不上公營,還是政府營運可以有各種「協助」而令成本更有競爭力?

原地踏步10年 行業會不斷萎縮

香港高峰期的貨櫃處理量達到每年2400多萬個標準貨櫃,但在2019年的處理量僅得1800多萬個,可謂大不如前。特區政府在曾蔭權年代曾經雄心勃勃,要興建十號碼頭,但後來無聲無息,到政府在2014年12月初發表「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及「青衣西南部十號貨櫃碼頭初步可行性研究」結果,已經基本上否決了興建十號碼頭的構想。

研究結果是:透過一系列改善措施以增加現有貨櫃碼頭的處理能力,已可應付未來的增長,故不建議於2030年前進行有關十號貨櫃碼頭的規劃。

至於「青衣西南部」的可行性研究,結論是:預計未來約75%吞吐量均來自轉運,其經濟收益相對進口貨運較小,但發展十號貨櫃碼頭的資本開支預算總額達609億元(2011年價格),預期其經濟及財務收益在50年的評估內不足以彌補投資成本。

2030年之前都不會規劃十號碼頭,意味着香港的貨櫃物流業未來10年都只會維持目前的規模,而由於葵涌碼頭建於1970年代,設施和泊位容量都無法處理現在的超級貨櫃輪;可以預見,原地踏步10年的結果,是香港的貨櫃物流業只會不斷萎縮。

跟內地城市協調配合 談何容易

討論貨櫃碼頭,焦點都集中在是否可以取其地建屋,貨櫃業發展變成一個土地房屋問題。其實更根本的是,在特區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中,貨櫃物流業還是否重點項目?政府是否只會維持現狀,任其「陰乾」,還是另有盤算?

香港要融入大灣區,「政治正確」的說法,是香港應從整個大灣區的佈局作規劃,各個城市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互惠共贏。事實卻是,香港要跟內地城市協調配合談何容易。以2019年的貨櫃吞吐量排名榜計,大灣區內,排名比香港高的就有第四位的深圳,以及第五位的廣州,它們都各自有自己的發展大計,而廣東省內,達到億噸級的港口尚有湛江、珠海、東莞、中山、惠州,香港置身其中,可以怎樣為自己定位?內地其他城市是否願意配合?

有評論認為,香港的貨櫃碼頭可以遷往珠海萬山群島,由粵港澳三方共建「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早前有建議認為香港可向中央提出,在境外(桂山島)填海造地,為香港解決土地問題,然而北京對此議反應冷淡,很快就不了了之。看來,內地對為香港提供土地作發展的建議,並不特別熱中。

共建「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就更複雜,牽涉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內地地方官員以經濟建設成績作為評核政績的主要標準,任內都傾向大興土木、大手筆投資,而且都以本地方的利益為首要考量。香港回歸前華南幾個城市都在建機場,當時也有呼聲希望可以互相配合、避免惡性競爭,到最後還是各搞各,沒有什麼協調可言。

另一個可能,是香港發展航運服務業,提供諸如船舶保險、航運金融、海事法律及仲裁等涉及航運的專業服務。這方面特區政府仍在探討規劃,未見成績,對本地經濟的貢獻更是微乎其微。

沙嶺殯葬城放在「大灣區思維」就成「錯誤」

融入大灣區,香港未來規劃應以區內合作還是香港本位作首要考慮?貨櫃碼頭是其中一個眼前課題,如果特區政府認為貨櫃物流業對香港經濟有重要貢獻,就應及早規劃一個長遠藍圖,不應坐等10年。

香港的規劃,應該「以我為主」還是以融入大灣區為主調?北區鄰近深圳的沙嶺超級殯葬城是近期一個典型「衝突」例子,該項目經過約10年規劃(2012年提出、2017年立法會批准撥款),近期開始動工上馬,但因為大灣區思維,殯葬城選址變成錯誤決定(2019年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決策是否錯誤,其實關乎政治多於規劃,本來因香港實際需要而建的一個項目,放在「大灣區思維」就成了錯誤,以後我們還會有多少這一類「衝突」?

貨櫃碼頭會如何發展,同樣為香港提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我們的未來,到底應先考慮大灣區,還是香港自己的需要?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