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教師是抗疫的中堅分子(文:王偉傑) (09:00)

教育局日前向全港學校發信,查詢學校教職員接種新冠疫苗的概况,並強烈呼籲教職員為莘莘學子着想而盡快接種疫苗。姑且先撇下特區政府是否打算「谷針」的揣測,究竟教師對接種疫苗持觀望態度是否利多於弊呢?

港疫苗接種落後歐美​​ 抱僥倖心態憂併發症

環顧世界各國及主要城市,根據Our World in Data數據,至5月4日,以色列接種率(接種最少一劑新冠疫苗)達62.5%,位列全球前列,接近群體免疫最少65%至75%的目標。大國之中,英美緊追其後,分別是51.3%及44.2%。相反,以國際大都會自詡的香港,自2月26日展開接種計劃後,至5月4日接種率僅約13.2%(根據港府數據,至當日接種了最少一劑疫苗人數僅約100萬),大幅落後歐美等地,甚至連智利(43.1%)等發展中國家也比不上。

香港接種率偏低,跟疫情稍為紓緩、港人抱着僥倖心態,及個別人士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併發症不無關係。教師無論在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至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都較普羅大眾高,他們對於接種疫苗的取態,對於香港的整體接種率起着關鍵作用。筆者嘗試以風險回報取捨、發揮示範作用及肩負社會責任,來探討教師在接種疫苗上應扮演的角色。

打疫苗回報高於風險​​ 「疫苗護照」助教師外遊

接種疫苗的最大得益,莫過於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而最大代價就是在接種後出現嚴重併發症,兩者最大的損失均是死亡。如果因沒有接種疫苗而感染到新冠肺炎的機會超出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那便應該接種疫苗,反之則不應接種。

根據截至4月18日的香港新冠疫苗安全監察報告,共有19宗涉及在接種疫苗後死亡的報告,相對於截至4月18日的接種最少一針人口(719,816),比例不足0.003%;至於自疫情爆發至今年4月18日的11,684宗感染個案中,共有209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離世,死亡率為1.79%。

比較兩組數據後,接種疫苗獲取保護的回報遠高於涉及的風險,更何况專家委員會亦初步認為接種者的死亡與接種新冠疫苗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值得留意的是,出現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個案,接種者本身大多有長期病患。教師在決定接種疫苗前,可先諮詢家庭醫生的建議,在有需要時詳細檢查身體,確保身體狀况是適合接種疫苗。以教師的平均薪金水平,這筆額外的醫療檢查費用絕對是負擔得來,也可大幅減少接種疫苗後身體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粉碎了多少教師在聖誕、農曆新年、復活節及暑假到外地度假的夢。但隨着各國開始推出「疫苗護照」等措施,教師有望在接種疫苗後於長假再次踏上旅途。這種基於自身利益出發而作出接種疫苗的決定,其實非常合情合理,更有助帶旺因疫情而接近冰封的旅遊業。

以身作則感染學生​、家長 共同加入接種行列

隨着政府宣布將疫苗接種計劃擴大至涵蓋16至29歲人士,意味大部分中四至中六的高中學生都合資格接種疫苗。倘若中學教師在疫苗接種上以身作則,不但能感染自己任教的學生自動去接種疫苗,更能藉此向學生講解「群體免疫」對社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等重要的價值觀和態度,身體力行地為他們上一堂寶貴的德育課。截至2019年,全港共有153,149個高中生,涵蓋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的學生。假如現時數字相若,而每位高中生回家後都會告之他們的父母,老師是如何以身作則鼓勵他們接種疫苗,推算屆時便有機會再有多約30萬人加入接種疫苗的行列。這有機會合共約45萬的參與人數,定必能令接種人數攀上高峰,香港便能早日達成「群體免疫」的目標。

教師角色舉足輕重 ​​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教師在不同場合往往都擔任舉足輕重的身分,包括在學校成為學生的榜樣、在家庭擔任一家之主,及在家族中擔當知識分子,故一言一行都對相關的持份者發揮重大作用。倘若教師至今對接種疫苗仍抱觀望態度,不難相信,他的學生、家人及親屬也會按兵不動。相反,若然教師能勇於在「病毒對抗戰」成為中堅分子,定必能帶動身邊的人加入抗疫隊伍,為香港早日「清零」而努力。為了實踐這個目標,各位教育界的同工,「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作者是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