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烏克蘭局勢連結德國、東歐 歐盟南海佈置齊備——歐美連線圍堵中國成既定現實?(文:尹子軒) (09:00)

不久前,北京向歐盟做出高調反制裁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以及4月28日中德總理雙邊磋商,期望德國帶領歐盟在中美衝突之間遠離華府而近中國的想法,某程度上雖吃對了德國傳統右翼上下對於中國經濟利益的傾斜,然而,以默克爾為首、對於中國更無條件地寬容的傳統右派在德國的勢力,在多年執政後已開始消退,而在中方開始向對歐敵視的俄國靠攏,以及歐盟在美國拜登新政府上台後展示了對於印太平洋地區的重點關注後,亦已經放棄了觀望的態度,轉而積極在亞洲建立影響力等因素下,中方在歐陸已剩的着力點不多。近日歐盟官員更說,鑑於歐中關係轉差,爭取批准中歐投資協定的努力實際上已暫停。

要簡單歸納歐盟對中國影響力的弱點,從來莫過於東西歐之間戰略利益的不同,以及亞洲對於歐盟來說有距離上限制:東歐恐俄恐共,西歐對於與俄接觸有更大遐想;中國一直被德國視為美國以外最友好的貿易伙伴和買家;東南亞印太平洋地區,直至近年,對歐洲人來說非常陌生。然而,當北京開始將更多籌碼壓在俄國身上,克里姆林宮在東烏克蘭對於歐盟的武裝威脅,就成為中國在東歐和德國的政治負資產;而南海地區中方對於歐盟積極耕耘的經貿利益的威脅,在美國回歸印太平洋地區的大戰略底下,西歐海權大國們也有更大自由度向北京施壓——的確,中歐之間合作空間仍存,但在歐洲內部利益一致,加上美歐利益高度一致的當下,中美歐三大板塊競爭,短暫形成二打一局面。

中俄軍事外交同盟 將北京和東歐、德國投資努力付之一炬

踏入新世紀,德國傳統右派有着對商業利益更看重,遠超戰略上利益的傾向,然而這種「兩頭蛇」作風在中俄軍事同盟直接威脅到東西歐全球利益之後,不但在德國本土已非絕對主調,俄國在烏克蘭大膽的軍事行動亦令東歐強硬反俄之風吹到了西歐,在泛歐層面逐漸佔據主流。

細心觀察德國國內對於德俄之間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II)天然氣管項目和德國主張斡旋的中歐投資協定的態度,對照執政右派的支持率和歐盟內日漸一致的外交立場,不難看見俄國的威脅如何和中國問題被混為一談,而這個趨勢如何從東歐輻射到德國本土。

自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默克爾2005年上台之後的外交路線,雖大致上可說親歐,然而一旦歐洲利益和德國利益相衝突,默克爾本能地更多時候會選擇「德國優先」,對華議題如是,對俄議題亦是——這也是為何外界看歐盟對外政策偶有「精神分裂」之狀况,比方說布魯塞爾大力制裁俄羅斯,那邊廂柏林政府卻和克里姆林宮打得火熱;歐盟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官員,而中德之間依然雙邊會談談得歡快的原因。

但在德國今秋將迎來大選之際,這狀况將迎來轉機:領導德國15年的默克爾雖不再競逐連任,執政的CDU/CSU繼任者卻死抱默克爾路線不放,無視了選民間,尤其年輕一代中間派的選民意願。

乘此勢而起的德國綠黨,除在勞工權益上大力抨擊中國,和再次強調形容歐盟和中國是「系統性競爭」(competition of systems),更誓言徹底廢除北溪二號計劃,綠黨的總理候選人比博克(Annalena Baerbock,或譯貝爾博克)更就俄國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行動發言,指出德國必須為此加強向莫斯科施壓。

然而,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目前依然是CDU/CSU誓死保護的政策果實,新鮮出爐的總理候選人拉舍特(Armin Laschet),就算在2月歐美正考慮就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ksey Navalny)受毒害以及監禁制裁克里姆林宮時,仍信誓旦旦認為北溪二號是無可割捨的成果。根據Forsa和INSA在4月底至5月初民調,CDU/CSU和綠黨的支持度分別是23%對28%(Forsa民調)和24%對24%(INSA民調),綠黨在高位之餘,執政黨也貼近最低位。

在德國選民開始更偏向於對中俄強硬的政黨之時,歐盟之間東歐和德國的共識亦漸漸浮現。在東歐,一直都被華文媒體高估的「中國—東歐16+1/17+1會談機制」今年幾已無人問津,如果2017年(波羅的海)、2019年(東海)中俄在各自「有地區主義威脅地帶」聯合軍事演習,都尚未是足夠明確的警號,北京政府對於它的「烏克蘭」——台灣——近日頻頻「亮劍」,對於極為依賴歐盟和北約保護傘的東歐國家來說,傳遞的信息明瞭不過。

相應地,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在歐洲亦匯集成勢,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 EPP)的專屬智庫馬田斯中心(Wilfried Martens Centre)政策總監佛羅登斯甸(Roland Freudenstein)4月28日倡議,歐盟執委會在新的歐盟7年預算中撥出資源專責處理研究中國事務的政策工具。目前俄國對烏克蘭的圍困已解,莫斯科早已習慣西方制裁,也不依賴經濟發展支撐它的強國形象,但中國呢?北京在中歐投資協定上讓步後,食髓知味的歐洲諸國,適逢拜登政府對華強硬的大戰略,中歐之間接下來互動和談判,權力天秤難得地倒向歐盟一方。

德、荷、法海軍南海保護「自由航行」 側翼美國印太戰略

如果說烏克蘭和東歐戰線是中歐關係中的副線,而北京不過是被反俄浪潮誤中副車的話,歐盟在中國政府視為自家後院的南海的佈局,可說是有直接衝突。由各成員國官員組成的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4月19日同意並發表了歐盟在印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聲言歐盟將在「東非到太平洋眾島國」,和以東盟(ASEAN)為首,包括環印度洋聯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及太平洋地區組織聯會(Council of Regional Organisations of the Pacific)等多邊組織,在地區內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4月19日里程碑般的印太平洋地區戰略公布,可說是歐盟自2019年宣稱中國為「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後,歐盟對於亞洲局勢最重要的文件。此一舉動,理所當然地是配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早前高調的亞洲訪問,讓歐盟在此地區樹立戰略框架和美國合作保護雙方利益。整份理事會報告,雖只在保障歐洲產業鏈章節中輕輕提及中國,然而報告重點提及歐盟將必須維護國際仲裁結果,尤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的判決,以保障海域擁有「自由和開放的補給航道」,而UNCLOS海牙常設法庭正正是仲裁決議中國「九段線」主張違反國際法的國際法院。法德荷3個主要歐盟成員國已各自發表亞太政策,並加強在南海地區和其他亞洲盟友的軍事威懾,這主張劍指何方相當明顯。

其中,德國和日本早前(4月13日)方結束雙邊國防會談,日本政府更提出雙方舉行聯合海軍演習。如果成事,德國海軍將是自2002年來第一次進入南海水域。早前有報道指,法國海軍4月中旬以來一直在南海活動;英國伊利沙伯女王號駛往亞洲,荷蘭也派戰艦隨行。歐盟,在終於等來一個重視跨大西洋合作的美國總統後,立意保護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利益。

有美國強大掩護 布魯塞爾在中歐博弈暫佔上風

當然,僅憑此文件斷定美歐之間將馬上開始合作「圍堵」中國並不恰當,因歐盟同時也強調和中國接觸的必要,其中提及恐已「胎死腹中」的中歐投資協定,與自1990年代起常設的亞歐會談(Asia-Europe Meeting, ASEM),反映了中歐之間仍存在小量合作空間。當然,這個空間存在的前提是要中國遵守國際協定,而北京政府行事一般僅憑對於自身實力的估量,而非國際條約的束縛。

然而,在中國一方面在歐盟門口的烏克蘭問題上站在俄國一方,二來北京幾經讓步先獲默克爾首肯得來的中歐投資協定,又因新疆問題和歐盟的相互制裁,在失去歐洲民間支持後,恐已壽終正寢,如果北京政府仍在意歐洲單一市場——這個美國以外最大、消費力最高的已發展國家市場——的話,必須滿足相對應的代價。有了美國強大的掩護,布魯塞爾在中歐的博弈之中暫佔上風。

目前距離德國大選畢竟還有4個多月,下一任柏林政府怎麼看待中俄,將是中歐關係關鍵;接下來中美歐三方博弈要怎麼走,就要看中俄之間革命兄弟情長,還是歐美全球利益夠一致了。

作者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