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美需要尋找「共存」智慧(文:歐陽五) (09:00)

拜登執政百日演說,視中國為美國的一大戰略挑戰。這一表態再次拉低了世界對中美關係前景的預期。

不過,筆者認為,更值得擔憂的是美國輿論大環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近日在受訪時說,拜登政府面臨的情况是,現在美國輿論已經開始相信,中國不僅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更是一個「天生的敵人」。他呼籲美國應對「與中國共存」保持開放態度。

使用「共存」——這一描述兩國關係相處最基本狀態和低互動性的詞語,顯示了基辛格對美國國內反華情緒現實的認知,同時也有為中美關係築底之意。這種「共存」的呼籲,其積極意義在於為中美關係創造冷靜思考、重新認知的空間,暗含期望與可能。

要停止妖魔化、污名化中國

當然,要想實現和平的「共存」,首先要做的是盡快停止妖魔化、污名化中國的攻擊言行。這不僅是降低對立風險的必然需要,也已經是美國正確制定戰略、政策的迫切需要。正如觀察家所說,「中國威脅」竟然已成為美國兩黨的黏合劑,也被作為美國改革或發展某些產業時的最好刺激劑。在美國有識之士眼中,這無疑是危險的,甚至會引發災難性後果。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就警告美國,誇大恐懼同低估對手一樣危險。

除了美國加大力度污名化中國、時刻以「威脅」論中國,將加劇其內外政策走偏、改革失焦、惡化國內政治鬥爭等這些可怕的後果,必須看到,這幾年美國國內種族歧視愈發嚴重,社會陷入仇恨,「美國優先」民粹主義高漲……長年炒作「中國威脅論」轉移了真正的矛盾焦點,也搭上了美國的自信,使美國社會日益變得敏感、脆弱和偏激——崇尚言論自由,卻打壓像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這樣質疑所謂「種族滅絕」的良心學者;崇尚開放包容理念的美國高校,卻在煽動反華情緒,令亞裔師生人心惶惶,美國正在恐懼心理下變得愈來愈「不美國」。

回歸常識 尋找「共存」公約數

其次,需要做的是,中美兩國都必須回歸常識,一起撥開重重迷霧,重新把一些根本性的、真正的心結問題拿出來認真審視,深入思考,尋找到兩國「共存」的公約數。

對於美國而言,特別需要回歸的常識有三:

(1)必須認識到當今世界的進步必然包含了中國的崛起和復興。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說:「中國參與世界地位重組的規模,使得世界必須在30年或40年的時間內找到一種新的平衡。假裝中國不過是另一個大國參與者,是不可能的,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世界進入新型全球化,中國的成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中國沒有能夠實現和平崛起,對世界而言將是巨大的失敗。

(2)中國崛起並不意味着美國必然衰落。中國經濟上的崛起與其政治上多邊主義的主張,並不對美國本身的興衰構成威脅,而只是加速了世界去霸權的進程,並不對應美國國力必然衰落。世界去霸權是國際社會民主化的歷史大勢,美國仍掌握着放棄霸權、引領民主的主動權,不必然與自身國力的消長綑綁起來。反而,美國主動去霸權將會贏得世界的尊重,真正有益鞏固其國際領導地位。

(3)文明衝突不是必然,對話和包容是文明相遇的另一種方式。美國不少人將中美之間的競爭說成是兩種文明之間必然的衝突,把前景說得一片悲觀。這是片面解讀了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撰寫的《文明的衝突》。亨廷頓曾說,他所期望的是喚起人們對文明衝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於促進世界上「文明的對話」。此次美國面對的,恰恰是歷史上多次發生文明包容共生的中國。美國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明,和當代中國對悠久文明的主流價值繼承,校正關鍵認知。

中共誕生百年 是加深彼此理解良機

這一次中美關係的深刻調整,球的確是在美國一方。但是,對於中國而言,也不能只陷入抱怨和回懟各種抹黑、曲解的被動中,而應當更積極增進與外部的溝通,多了解外部視角下的中國,找到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的差異,努力去化解誤解和疑慮。

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誕生百年正是一次加深彼此理解和認識的良機。作為傳承中華文明包容基因的執政黨,中共要在中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國家互鑑並存的。應當通過講好中共百年歷史,讓美國理解中國的心路歷程,尊重中國人對自身道路的歷史選擇,中國也會發自內心尊重其他國家對自己的道路選擇。

總之,中美兩國有識之士必須認識到,只有一起尋找「共存」智慧,不斷深入研究,澄清誤解,開掘出重新聯結兩國內心的理解通路,才能從根本上化解世界這兩個頭號大國的相處危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