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泛民肯定會參選(文:盧文端) (09:00)

雖然有些輿論說泛民的主流意見認為不應參加下屆立法會選舉,但本人始終相信,泛民內部儘管有掙扎,但肯定會參選,問題只是在於有哪些泛民人士參選及以什麼形式參選。本人非常肯定地作出這個判斷,底氣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在於中央:泛民的政治空間來自「一國兩制」,中央真心誠意落實「一國兩制」,希望香港發展出理性、溫和、成熟的反對派,給予了反對派合法的政治發展空間;二是在於泛民本身:參選從政是泛民作為反對派的生存之道,現在那些說不參選的人本來就不是參選之人,他們大大聲說不參選不過是「站着說話不腰疼」,那些已身在政壇並沒有鬆懈工作的泛民人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釋放出不會輕言放棄參選的信息。

泛民「總辭」後的表現有啟示意義

先來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在說泛民不參選?現在公開站出來反對泛民參選的人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已經被社會定性為泛民學者及文人(包括時事評論員)的人士;另一類則是已經退下來的泛民人士。這些反對泛民參選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其一,他們堅持政治對立,因而以對抗的態度和方式來評論、貶損甚至攻擊新的選舉制度,擺出一副勢不兩立、對抗到底、決不妥協的架勢;其二,他們根本就不是參選人士,也沒有參選的打算,所以講起話來毫無顧忌,不留餘地,正所謂「無後顧之憂」。

對此,筆者禁不住要問:這些既不在政壇也根本不參選的人,能夠代表那些正在參政並有意繼續參選的泛民人士?他們反對參選的看法可以被視為泛民的主流意見?

本人對於泛民會否參選的問題,從來就不悲觀。回看泛民在「總辭」事件上的表現,對於觀察泛民的參選問題特別具有啟示意義。人大常委會去年11月11日就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作出決定,特區政府當天隨即據此宣布取消泛民4名立法會議員的資格,15名泛民立法會議員同一天宣布集體「總辭」,以示抗議。然而,他們「總辭」後即刻就發現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沒有了立法會議員的頭銜和光環,社會影響力驟降,沒有什麼人理他們了;二是沒有了立法會議員的收入津貼,即時陷於裁員收縮的困境。這兩大問題導致內部人心浮動。於是,泛民的代表人物為了穩定軍心,迫不及待對外宣示要全力以赴參加下一屆的立法會選舉。

有兩個現象帶出泛民不會輕易放棄參選的信息:

一是泛民吸收立法會「總辭」不利己的教訓,決定不在區議會搞「總辭」,即使面對大規模DQ泛民的區議員,亦不會「總辭」,以守住區議會地盤,為以後的選舉累積資源。

二是一些泛民人士的地區工作並沒有因有些人鼓吹「罷選」而鬆懈,去社區看看他們對居民組織的爭奪以及宣傳政績的廣告牌,就能直接感受到這些泛民人士不會輕言放棄參選。

泛民的政治空間在於「一國兩制」

泛民的政治空間在於「一國兩制」。中央全面落實「一國兩制」,也就是為泛民提供合法的政治空間。事實上,制定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不是要改變而是要全面準確地堅守「一國兩制」。習近平主席關於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四不」宣示,即「不會變、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是一種莊嚴的國家承諾,目的就是要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中央真心誠意落實「一國兩制」,當然會尊重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包容香港社會的多元構成,自然也會給作為一些市民代表的泛民人士政治空間。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關於「愛國者治港」不是要搞「清一色」的論述,清楚表達了中央的這一態度。他說,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社會多樣多元,一部分市民由於長期生活在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深受西方教育文化影響,對國家、對內地了解不多,甚至對國家、對內地存在各種成見和偏見;對這些人的取態,中央是理解和包容的,也堅信他們會繼續秉承愛國愛港立場,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積極參與香港治理。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說得更加直白:泛民裏面也有愛國者,他們將來仍然可以依法參選、依法當選。

各種利益持份者會推動泛民參選

泛民的生存與發展正處重大的轉折點:中央和香港社會都希望並樂於見到香港發展出理性、溫和、成熟的反對派,這也是「一國兩制」健康發展的需要;然而,泛民的轉型也面臨嚴重的挑戰,所謂泛民主流意見以對抗的態勢反對參選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在筆者看來,泛民在新選舉制度下參選,是走向轉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筆者相信泛民的有識之士會走出這一步,這不僅因為從政參選是泛民的生存之道,而且在泛民的情緒性發泄之後,其背後的各種利益持份者會以不同方式推動泛民參選,到時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至於泛民以什麼樣的格局參選,「舊泛民」與「新泛民」如何各自競選佈局,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作者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