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完善選舉制度:社會平靜,不代表政治穩定(文:黃偉豪) (09:00)

先有《國安法》,加上完善選舉制度,中央看似可以一勞永逸,以後再沒有煩惱,但問題的關鍵是,街頭和議會內的平靜,並不一定等同政治上的穩定。強權和高壓換來的,往往只是表面的和諧及寧靜。

削弱正常民主選舉制度功能

在英文裏,有這樣一句說話:「把所有污垢都掃入地氈底(Sweep the dirt under the carpet)。」在意義上,和中國人說的「眼不見為乾淨」類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均道出了中央為了穩定香港因「反送中」運動所引發的亂局,而重手地全面管治香港的政策的局限與盲點。所謂的治亂世用重典,不再包容不滿自己的言論,不再批准反對派的遊行與集會,及不再容許不忠誠的反對派進入議會及建制,只是把政權不想見到的人士和聲音掃入地氈底,眼不見為乾淨,換來的平靜與安寧,可以是既表面而又短暫。

「完善選舉制度」的問題核心所在,是這一個在中央心目中已近乎完美的選舉制度,在實際上,是在大大削弱一個正常民主選舉制度的應有功能。這些重要的功能,包括了真實地反映社會上的多元利益和多元聲音、監察政府權力及表現,及用相對和平與理性的投票方式,來解決社會上的分歧,以達成政策共識。

社會矛盾不在議會反映 不等於消失

要知道社會上的多元利益、反對聲音及矛盾,不能透過選舉及議會的議席反映,不能透過政治制度被有效地化解、吸納及中和,並不等於它們已經消失及不再存在。相反,它們通常會透過以下兩種方式,再一次湧現出來:首先是透過一些另類及仍未被封殺的方法,繼續向政權表達不滿,例如之前有市民發動「爆買」一間售賣泰國貨品的商店,以抗議政府的打壓及選擇性執法,便是至佳例子;第二是當這些日積月累對政府的不滿,長期不被處理或疏導的時候,最終便會在市民忍耐夠、憤怒夠的時候,一併地爆發出來,情况將會和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十分相似。

專制政權要政治穩定 須三大支柱

在學術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論框架,可供我們參考,嘗試分析及預測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是否一如政府在宣傳中經常強調,新的法例及制度是一支定海神針,香港的政治將會變得更穩定。

在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普遍的學術分析及國際社會均認同,香港已由一個原先半民主(quasi-democracy)的體制和自由社會,正式步入和國內日趨相似的威權體制。在這情况下,由德國學者Johannes Gerschewski在學術期刊《民主化》(Democratization)中提出的分析框架便甚具參考價值,大派用場。

Gerschewski認為專制政權要得到政治穩定,便必須建立及依賴三大支柱(pillar),它們分別是認受性(legitimation)、鎮壓(repression)和吸納(co-optation)。三大支柱所要針對的目標及達至的功能均有不同,但同時也是互相補足,相輔相成,減低了社會上對政權的不滿同時,亦增加了支持自己的力量,共同促成政治穩定的局面。

在增加認受性或合理性的支柱上,所針對的是一般市民大眾,而想達至的目標是建立專制政權執政的公義性(righteousness),即是使普羅大眾相信自己的執政是合情合理,符合國家需要,天與人歸。要建立這支柱,政權通常可以在價值及表現兩方面入手:在價值上經常強調政權是民族大義及尊嚴的代表和捍衛者,又是國家安全的支柱,及保證人民的生活不能過得太差,起碼人人有屋住和有飯開,不斷地強調要滅貧扶貧,也是一些常見的伎倆。

在強調鎮壓的支柱上,它當然不能同時針對社會上的所有人或大部分人,否則只會引發整個社會的全面和強烈的反彈,政權反而有即時倒台的危機。因此,鎮壓的真正對象往往只是集中於一小撮、但在社會上較為高調的反對派分子。政權針對他們,施行強而有力、絕不手軟的鎮壓,目的是為社會帶來恐懼(fear),志在殺雞儆猴,以儆效尤,希望嚇怕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使他們明白此路不通,嘗試反抗只會面臨嚴重後果,最終死路一條。

在吸納的支柱上,它所針對的對象主要是精英階層。有趣的是由於精英的知識水平一般較高,頭腦也較為清醒,所以和平凡的市民大眾不同,不容易被政權的宣傳所動搖,及輕易受到膚淺的、掛上民族主義等旗號的運動所迷惑。所以,政權和精英階層的互動方式,往往是建基於實際的利益盤算(cost-benefit calculus)。而專制政權能否成功吸納社會上的精英,對於它是否能夠有效建立一支完整的管治團隊,有足夠的管治能力,維持社會上各個層面的有效運作,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新選舉制度難建立認受性

以這3條支柱作為一把尺,來衡量在反送中運動後,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下的香港的政治穩定,則揭露了不少使人擔心之處。在認受性的支柱上,要為新的選舉制度,在市民心目中建立合理性和公義性,十分困難,因為毫無疑問,市民在新的選舉制度中的可以參與性及影響力,均被大幅減少。這包括了立法會的直選議席被大量削減,而上一屆選舉可以享有的一人兩票制度,又被打回原形,變回了一人一票。雖然政府大力宣傳改動是基於國家安全,但在自由和人權曾是其核心價值的香港,很明顯大部分的香港人均不吃這一套。

政權吸納精英現缺口

另一個憂慮是來自「吸納之柱」中,政權與精英的缺口。長期以來,本地的商界和富豪,均是中央在港建立的管治聯盟的骨幹成員,可是,在完善選舉制度後,商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逐漸被愛國者所取代,更不可能成為下屆特首的造王者。與此同時,專業精英的影響力也在很多選舉界別,一夜之間由個人票變成了團體票下被邊緣化。

在3條支柱有兩條均有裂縫下,說完善選舉制度可為香港帶來政治穩定,實在言之尚早。

參考資料:

Gerschewski, Johannes. (2013)"The three pillars of stability: legitimation, repression, and co-optation in autocratic regimes", Democratization, 20:1, 13-38.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