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那些未懂分寸的學生(文:陳帆川) (09:00)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刷新了市民對香港的認知,多張圖片和多個場景令人議論紛紛。很多人認定,這就是香港和下一代的未來,其實不然,因為中國大陸的小孩才不會在國安教育日玩槍。

翻看昔日的新聞節目,不難發現有很多小孩子和青少年的訪問,鏡頭前的他們雖然靦腆,說話有猶豫,但發乎真誠,符合年齡應有表現。再看看國安教育日的學生訪問,有學生知道話題敏感,欲言又止,又有人半打趣地自稱擁護國家安全。這些真實反應,可能是《國安法》新時代下的一種過渡表現,未來可能少見。

以後的訪問會變成怎樣?香港人多看央視,有助洞察未來。在央視的鏡頭下,很多大陸學生的訪問都有一種規律:說話語速不太自然,而且說兩句便朝鏡頭上方看,彷彿在尋找大人的指示,以確定自己有沒有講錯話。

小孩子從小到大,就在培養這種分寸。所以在大陸做街訪,談明星八卦、男女情愛(不包括被廣電總局封殺的同性戀),可以很奔放,跟外國街訪無異;一談到社會問題,大家就有分寸起來,首先問明記者的所屬機構,然後小心翼翼地抒發己見。談到政府的可能缺失,還會主動替當局說好話,例如「其實國家都已經盡力了,只是下面的人可能……」等等。

這種分寸,來到今天,好像又進化了。看較早前外媒在北京街頭訪問市民對於H&M等西方品牌的看法,受訪年輕人對於西洋大品牌嚴辭批評,左一句「在中國,你就要尊重我們的國家」,右一句「抵制他們一下,讓他們知道中國不好惹」,不像講分寸的表現,而是發乎真誠。

家長愈來愈清楚言論底線 童真或難再見

根據香港的傳統智慧,不講分寸的小孩,才是醒目和精靈的,講話太有分寸的小孩,我們叫作「老人精」。然而,讓小孩子留港的家長,都愈來愈清楚言論上的底線了,無可避免地會開始教導小孩掌握分寸,讓全港小孩子踏入一個全新的適應階段。

在傳媒鏡頭前天真爛漫地舉起仿製槍來玩的小學生,明顯就是未掌握分寸,跟我們小時候到警察博物館看裝甲車買紀念品的心態一樣,不知道香港有很多「禁區」。這當然不怪他們,反而應該珍惜他們保有的童真。以後在警察和政府的展覽場上,這些童真,可能也不容易再見。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