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乒乓外交和馮可立看青年政策(文:劉銳紹) (09:00)

最近有兩則新聞令人十分感慨。一是乒乓外交50年,二是好友馮可立逝世。兩者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感慨之處就在於兩者背後有着深層次的關聯,而這種關聯恰恰又是今天被忽略了的重要元素。

(1)周恩來的話打動青年和世界

北京趁乒乓外交50年之際,高調重提這個外交成績,相信有兩大目的:

(1)中國既談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和海南撞機事件(保持政治張力),也談乒乓外交,就是要保持張弛有道的態勢,以作迴旋。

(2)中國要帶出以下信息:中方願與美國秉持尊重友好共贏的乒乓競技精神,在良性競爭下彼此成就(見駐美大使崔天凱語);乒乓外交說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此嚴重困難時刻,應有破題解難的智慧(見新華社文章)。

不過,目前的形勢似乎是中國有心、美國無夢。中國高唱乒乓外交50年,但美國只由駐華使領館發文作一般淺談。相反,國務卿布林肯卻發言突出中美矛盾,同時放寬美國官員與台灣接觸的模式。皆因50年來的形勢已經大變,難以同日而語。

不過,在乒乓外交中最令我觸動的環節不是時勢轉移,而是周恩來回答美國乒乓球手科恩的一番話。科恩當年誤上中國隊的大巴,間接啟動乒乓外交,而他也是「嬉皮士」,於是問了周恩來對「嬉皮士」的看法。周恩來這樣回答:「可能現在世界青年對現狀有點不滿,想尋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動時會表現為各種形式。但各種表現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因為,尋求真理的途徑總要通過各種實踐來證明是對還是不對,這在青年時代是許可的。各種思想都要通過實踐檢驗一下。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我們懂得青年人的心理:特別好奇。」

周恩來又說:「按照人類發展來看,一個普遍真理最後總要被人們認識的,和自然界的規律一樣。我們贊成任何青年都有這種探討的要求,這是好事。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認識。但是有一點,總要找到大多數人的共同性,這就可以使人類的大多數得到發展,得到進步,得到幸福。」(見外交部原歐美司拉美組沈允熬的回憶文章;周恩來接見到訪的五國乒乓球代表團時,沈是西班牙語翻譯)

科恩母親在美國看到報道,特地請香港朋友買鮮花空運到北京,送給周恩來致意。周恩來的話無論是出於真心還是策略,都令人感到理性、理智,能夠易位而處,有說服力,非常值得今天的中央、涉港事務和港府官員思考。記得趙紫陽「六四」前在天安門廣場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時(1989年5月19日)說,他們也遊過行,臥過軌,「大家都這麼一股勁,年輕人嘛,我們都是從年輕人過來的」。

可見,須多理解年輕人,才能因勢利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自「雨傘運動」以來,有內地朋友認為香港年輕人年少無知,不應參與社會運動。我說:鄧穎超積極參與「五四運動」,時年15歲,與黃之鋒參與「反國教科運動」時的年齡一樣。錢其琛成為上海大同大學附中的中共黨小組組長、黨支部書記,更只有14歲。中共的領導人,很多都參加過學生和社會運動。在當時的國民黨眼中,他們都是誤入歧途,甚至犯罪。

內地朋友又說年輕人衝動、激進,容易犯事。我不一概反對,年輕人必須盡快由幼嫩變得成熟,但官方也需要寬容引導,更不能設陷或胡亂設限。內地朋友再指年輕人容易受人唆擺,甚至被外部勢力利用。我也贊成要多解說,要警醒,但這不是最有說服力的禁制理由,人們反問:當年中共跟共產國際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官方最大的辨析理據是:歷史背景不同,性質也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但日後的歷史怎樣寫?今天沒有一人能說。中共應相信:歷史是(日後)人民寫的,而不是現政權寫的。如今,倘能像周恩來所說的內容那樣善待年輕人,才能解決眼前的困難和成就未來的歷史。

(2)執政者有否珍惜馮可立式的理性抗爭?

已忘記我在什麼時候與馮可立(人稱立叔)認識,應在1978年他擔任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的歲月裏。1979年的艇戶事件,我也有採訪。那時候,他成為《公安條例》下第一代因公義抗爭而被拘控和判罪的社工。1984年,他赴英要求加速香港民主化,我也在倫敦採訪了他。日後的接觸更不止採訪關係,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民主探索了。我們有相似的想法,知道英國不是仁慈的,所以不會「戀殖(民地)」,只會一起基於香港人的需要而理性爭取和抗爭,不是光看政府的性質,而是要看政府的實質施政。

所以,馮可立是香港民主化過程中第一批被懷疑、打壓、拘控的和平抗爭者,被港英政府視為「亂源」之一,但後來也逐步推動了社會某些改革。今天,社會抗爭由民生訴求擴大至公民和政治訴求,馮可立始終如一地堅持理性抗爭,關鍵是執政者懂不懂得珍惜這種代表着大多數人的力量?看來沒有!像馮可立式的抗爭、但又被拘控的第二代、第三代馮可立反而愈來愈多。

(3)從乒乓外交到馮可立的實踐思考青年政策

為官者必須靈活、彈性、智慧地思考青年政策和處理抗爭行為:

──「治亂世,用重典」的思維是否恰當?人們不會一概反對刑事案件的處理程序和方法,但反對政治化和鬥爭式的寧枉毋縱,這與現代文明的寧缺毋濫完全背道而馳。

──必須認識到今天的社會不滿,不單是青年的不滿,而是社會主流對政治打壓的普遍不滿。港府正進行的「完善選舉制度」將是另一項積累矛盾的措施。

──建制派近日經常放料,指「緊了之後就會鬆」,即官方做好一切堵塞漏洞的工作,掌握大局之後就會逐步減壓。可是,這種建基於浮泥上的願望,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