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摒棄以鄰為壑思維 完善邊境規劃(文:丘健和) (09:00)

港府擬於距離深圳羅湖區僅300米之遙的沙嶺,興建集殯儀館、火葬場、骨灰龕位等一條龍殯葬服務的「超級殯葬城」,預計提供約20萬個骨灰龕位。近日有消息指,政府計劃將議程再次提交立法會審議。事件引起香港及深圳市民的熱議,兩地輿論均批評港府此舉缺乏同理心,盲目將厭惡性設施設置於鄰近深圳市中心的香港邊境位置,未有顧及對岸深圳居民的感受,也反映官員在處理深港兩地融合問題上欠缺前瞻性,缺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與深圳的城市發展有機結合的觀念。

沙嶺殯葬城計劃 未顧深圳居民感受

早在2012年,港府首度提出於沙嶺興建殯葬城,由於選址遠離香港市區,居住人口稀少,加上當時大灣區規劃概念尚未形成,因此本地反對聲音只局限於北區鄉郊,未有成為主流意見。港府多年來並未就此向位於深圳河邊界一帶的居民徵詢意見,即使深圳居民表示強烈不滿,甚至深圳市人大代表向市政府提案請求協調,但官方回覆指有關規劃屬特區內部事務,無權干涉工程選址,即使反對也無可奈何。

2019年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有利於科技產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沙嶺殯葬城規劃距今相隔約10年,不僅與科創園區規劃無疑顯得格格不入,更與國家發展大局背道而馳。當局理應慎重考慮規劃方向,善用邊境土地發展口岸經濟,而不是盲目地將厭惡性設施設置在港深邊境地區。

如果大家觀察香港及深圳邊境地區,不難發現兩地的反差可謂差天共地:深圳那邊高樓林立,展現出一片繁華景象,至於香港這邊卻一片荒蕪,入夜後幾乎是烏燈黑火。歸根究柢,皆因特區政府的規劃思維落伍,官員的視野仍停留在維港兩岸,對港深邊境土地發展缺乏全面規劃。每當談及邊境口岸,港府思維只停留在兩地人員客貨往來等事宜,對發展口岸經濟卻着墨極少。反觀深圳40年來的建設與口岸發展密不可分:從1980年代羅湖口岸的發展,造就了羅湖、東門一帶的興起;其後2000年代皇崗口岸全日通關、福田口岸啟用,帶動了福田成為深圳核心商貿區;隨着深圳灣口岸2007年啟用後,南山、前海一帶發展成為深圳高科技產業集中地。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經濟活動集中在維港兩岸,加上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不少就業機會也集中在這一區域。目前,除了荃灣、葵青之外,新界區新市鎮一直以居住功能為主,不少居民需要跨區工作,不僅增加出行時間及交通成本,而且加劇了鐵路及主要幹道的飽和,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全世界不少大都會為了緩解「城市病」,均積極開拓「副中心」,如果香港借鑑有關經驗,採用「產住結合」發展模式,將港深邊境地區拓展成為香港的「副中心」,增加新界地區的就業機會,此舉有助香港的城市功能佈局更加均衡。

邊境地區規劃 應評估對大灣區影響

孟子有云:「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沙嶺殯葬城規劃本來解決香港骨灰龕供不應求問題,卻無視對岸深圳居民的權益,是「以鄰為壑」的又一極致演繹。這種只圖自己一方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的做法,在大力提倡區域融合的今天,尤其應該摒棄。隨着未來港深兩地融合政策逐步落實,特區政府應當深切反思如何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摒棄過往的區隔思維,在制訂邊境地區的規劃政策時,應建立對大灣區影響的評估機制,並加強兩地政府的協調,以保障兩地居民的利益,從而減少爭議。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