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受限」的關鍵時刻(文:郭樺、黃子為、鄭宏泰) (09:00)

特區政府自1月以來在全港不同地方劃定「受限區域」,並強制處於區域內的所有人員進行核酸檢驗。這是香港罕有採用強制封鎖小區的方式進行傳染病檢測,措施的目的是找出小區內潛在受感染者(俗稱隱形患者),希望能夠「小區清零」。從措施實際效果看,初期劃定較大的檢測範圍,包括跨街區的多幢樓宇,確實檢測出不少確診個案,但因為要配合禁足令,較長時間限制區域內人員行動自由,所以招致不少認為措施擾民、成效太小等批評。在隨後的封區行動中,作出更有針對性的微調,劃定的「受限區域」很多時縮小到個別樓宇,惟檢出個案的數量因此亦下降。

民調問對「封區強檢」意見 六成市民稱沒成效

近期多個受限區域的檢測,有時沒有發現確診個案,某些市民或評論因此認為封區強檢沒有成效,提出反對。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中大亞太所)在今年2月底的民意調查就發現,近六成(58.7%)的受訪市民認為,該措施對控制疫情無效或非常無效,同樣接近六成(57.9%)的受訪市民認為該措施是浪費資源。

也有意見認為,政府設定「受限區域」是試圖效法內地在發現確診個案地區進行的全員檢測,但特區政府的封區強制檢測,是畫虎類犬。

平心而論,採用較大範圍封區檢測的方法,所花時間較長,找出潛在患者的數目或者會較多,但以佔封鎖區人口比率計,必然較低,即會產生效率較低的問題。另外,檢測結果有時效性,對於阻斷傳播鏈條的作用其實不大。全員檢測的方法,即使在內地也主要是針對高風險地區而已,全地域或區域使用的情况不多。

對安定人心有些積極意義

但採用封區強檢的方法,對於安定「受感染區域」內的住戶人心,應該具有一些積極意義。中大亞太所的民調就顯示,同意(49.1%)與不同意(49%)該措施可以讓該區住戶安心的受訪市民比例剛好一半對一半。不同於主流民意對該措施防疫效果的批評態度,仍然有一部分市民體會到此舉措具安定人心的功能,所以也不能說封區強檢就是緣木求魚。

維持社交限制重要 但社會明顯有抗疫疲勞

從過去幾次封區的情况看,在較多劏房或者缺乏大廈管理的區域找到一些確診個案,但在有管理的私人屋苑小區機會則較小。相比之下,因為社交接觸而產生的群組感染成為更多確診數量的來源。這說明現時基於地域的感染追蹤方法,並沒有如基於社交網絡的追蹤方法有效。政府的資源如果集中於追蹤感染者的人際交流網絡,可能會更有效率。

當本地透過社會交往產生的群組傳播多於人員流動產生的地區傳播時,維持限制社交措施的重要性進一步顯現。但問題在於經歷一年的防疫措施,社會已經出現明顯的防疫疲態,愈來愈多市民不再擔心染疫,而且愈來愈多人希望放鬆防疫措施。從中大亞太所的調查結果看,不擔心自己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比例,由今年1月的30.9%上升到2月的37.5%,而認為需要放寬防疫措施的受訪者比例從19.6%上升到28.9%。這說明愈來愈多的市民對抗疫有鬆懈的情緒。

抗疫疲勞的情緒也體現在市民對政府防疫措施的看法上,例如較多不擔心自己會染疫的受訪市民,反對政府設定「受限區域」;同樣,較多認為需要放寬防疫措施的受訪市民,反對政府設定「受限區域」(見圖1和圖2)。危險在於,如果防疫疲勞愈來愈普遍,不在乎甚至牴觸防疫措施者會愈來愈無視社交限制等防疫措施,疏於防範的人數增加又可能再次推高本地感染的傳播機率,疫情因此較難受控,值得市民注意。

對疫情要堅持警惕 官民需全力配合

區域尚可短時間圍封,惟社交要進一步受限的經濟成本和心理負擔則必會愈來愈高。香港抗擊疫情已經來到了一個人人煎熬受限的關鍵時刻,政府要尋求採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對病毒傳播主動出擊遏制,市民在疫情面前仍然要堅持警惕。現時社會雖看到了盡頭的光,但距離走出黑暗的路還漫長,官民需全力配合,堅持走下去,才能一步步走出黑暗的隧道,否則又會周而復始地爆發另一波疫情,甚至可能踏入疫情深淵,令經濟民生更受折磨。

作者郭樺、黃子為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