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推動疫苗接種 須從憧憬着手(文:劉進圖) (09:00)

昨天早上,特首林鄭月娥率領一眾高級官員,在政府總部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事有湊巧,筆者昨天早上也接種了第一劑復必泰疫苗。自疫苗接種計劃開始以來,社會上爭議甚多,筆者並非醫護專業人士,但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觀察,有幾點思考可以和讀者分享。

不能用道德責任「壓」人

(1)是否接種疫苗是很個人的選擇,涉及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風險評估,當中牽涉頗多主觀考慮和心理因素,並非單憑醫學知識與邏輯推理可以解決。

舉例來說,不少人明白到,純從醫學數據上分析,接種疫苗的風險(產生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總體而言可能低於不接種的風險(感染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甚至死亡),但不接種而受感染較為被動,容易歸因為意外,心理上較好過;選擇接種則比較主動,萬一出事很容易怪責自己,做錯決定連累親人,這個心理關口若邁不過,許多人就寧願觀望,這是無可厚非的,不能夠用道德責任來壓他們。

須徹查出事個案 詳盡交代

(2)風險高低不能單看總體數字,不同群組之間差異可以很大,假若疫苗公司的數據不足,或者某個群組打疫苗後接連出事,就很難怪責市民不積極接種。

舉例來說,特首和高官們選擇的國產科興疫苗,在大型臨牀測試階段,針對60歲或以上人群的數據很不足夠。雖然疫苗公司做了風險提示,60歲或以上而有長期病患的,若病情未受妥善控制不宜接種,仍接連發生多宗長期病患長者打疫苗後不適送院的嚴重個案;儘管專家們認為這些個案並非直接由疫苗造成,但公眾的信心無可避免會受損。

政府若要補救,必須徹查出事個案,向公眾詳盡交代。須予回答的問題包括:是否患者不懂得分辨自己的病情何謂受控?或者想諮詢醫生意見卻沒有機會?甚或,是否該把某些高風險群組暫時剔除?

應研究接種後生活可有何改善

(3)政府應從鼓勵市民自願接種疫苗的方向,來考慮疫苗推廣之道。官員應該多研究、多談論的是,廣泛接種疫苗後,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有什麼改善?

例如,接種率高的地區之間,旅客是否可以寬免隔離檢疫,憑打針紙及檢測陰性報告便上飛機?是否可以放寬婚禮的現場人數,讓所有打了針的親友出席見證?是否可以放寬老人院和醫院的探望限制,讓打了針的人可以頻密探視親人?是否可以放寬宗教聚會,讓打了針的教友重拾聖禮?

出境旅遊、探望親友、見證重要時刻、參與宗教禮儀,這些都是極重要的事情,是市民一直憧憬的。政府若無法實現市民的願景,只是由高官做騷帶頭打針,或一味怪責少數人造謠詆譭國產疫苗,就不能扭轉接種率偏低這個局面。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