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當吳三桂 就會有吳三桂的下場(文:鄭立) (09:00)

最近有人倡議公務員不能有居英權,導致某些一直以鮮明親政府立場支持政府著稱的政客高聲反對,認為不應該翻舊帳。再加上公務員被迫宣誓,導致可能會影響如移民的問題,明顯向着傳統親建制陣營開刀。

這令人想起原本是守山海關的明朝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輔佐滿清打天下。因為平定漢人有功,三藩得以如香港的前朝公務員一樣,待遇非常好,消耗天下財政逾半,而且有很大的自主權,能夠在領土裏「自行封官」。可是畢竟成本太大,後來南明已崩潰,三藩也無存在價值,終於被撤藩。

當燒到自己身上時,吳三桂終於反抗,可是當他想以反抗滿清統治爭取漢人公眾的支持時,漢人卻比起滿清更討厭吳三桂,寧可三藩被滿清擊敗,滿清最終收回三藩的一切,其統治因此穩固。

從這個三藩之亂的歷史可以看到,談論應不應該翻舊帳,或者那是不是舊帳,或者公職人員建制陣營是否忠誠,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事。三藩被削的遠因,是因為三藩的利用價值已去,而維持成本太大,同樣地,當民主派被完全鎮壓,建制陣營的利用價值也失去。香港公職冠絕世界的優厚待遇,就是高額的維持成本。

利窮則散

建制陣營真正的原罪,是太貴。當香港政府財政收入減少,而同時又要增加支出,例如有80億元的國安預算時,除了不斷開徵新稅或加稅外,另一點就是要為建制減肥,建制陣營被開刀的原因,就單純是太花錢。

就算不是居英權,也會有別的理由,建制陣營應該要理解到,自己的真正原罪不是不忠,而是昂貴,只要你太貴,就算你像一隻狗一樣伸出舌頭怎樣乖都沒用,天下窮人何其多,乖的人到處都是,而且他們更便宜。

北京政府的政客官員,比起香港政府官員,通常更熟讀中國歷史,三藩之亂的故事他們聽過,也知道漢人寧可孤立三藩接受清朝統治這結局。

同樣地,向建制陣營開刀時,港人也不會同情被開刀的建制陣營與政府官員,甚至覺得兔死狗烹的結局可以為自己消氣,在彌補自己一點心理創傷後,接受滿清平定天下的事實。這對於北京政府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甚至非常明智的決策。

利窮則散,香港政府開始沒錢了,沒利用價值的人就要消失,這是不會改變的事。

作者是專欄作家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