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全球股票的風頭,被一家叫遊戲驛站(GameStop)的美國公司搶走。這家公司的股價,由1月19日約40美元,在數天內突升至348美元(1月27日),第二天突然懸崖式的墜落至194美元,第三天又迅速反彈至325美元,最後經過兩天猛跌至90美元,股價日線圖上雙峰聳立,宛如杜甫詩句「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所描述,意境之美,令人讚歎不已。
召回風險和軋空風險
因為這家公司,沽空和對冲基金又被全球媒體的聚焦燈照射。所謂沽空,即投資者看淡股票前景時,向別人借來股票在市場賣出,等股票下跌後再買回股票給別人的投資策略。沽空只有在股價下跌時才能賺錢。沽空股票,所面對的風險和成本,相較一般的購買股票高很多。在美國,沽空是機構投資者玩的遊戲,散戶一般很少涉足。沽空較為特別的風險,包括召回(recall)風險和軋空(short squeeze)風險。
所謂召回風險,即借出股票的投資者,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召回借貸出去的股票,這時,沽空者則需要馬上在市場購入所借股票,在3個工作天內還給原來的股票持有者;如果想繼續沽空,則需要重新借入股票進行沽空,而再次沽空時,又要面對股價波動和借貸成本變動等不確定因素,因而沽空風險上升。而軋空風險,則是有其他投資者炒高股票,令沽空者蒙受帳面損失;而沽空者選擇損手離場則需要在市場購入股票平倉,而他們的行為則進一步推高股價,同時也放大自己的沽空虧損。沽空遊戲驛站的對冲基金,所遇到的,正是軋空風險。
學術界對沽空風險的研究,至少可追溯至約20年前。2002年哈佛學者發表在頂級金融學報上的研究(註1)發現,美國股市沽空借貸費用相當低廉,絕大部分股票的年度借貸費小於1%。召回股票的情形很少,平均每個月約有2%的股票會被召回。這些股票被召回,並非借貸者別有用心想軋空,而是出於自身的投資考量,需要把借出去的股票召回來。而沽空者被軋空的情形,屈指可數。2018年發表在頂級金融學報上的研究(註2),發現沽空風險高的股票,其回報較低、股價的效率性較低,以及較少被沽空。
遊戲驛站的沽空量(short interest),曾一度高達發行股份的138%。按常理說,沽空量的上限為100%,即所有的發行股份全部被借出,而又全部被沽空。筆者認為有數種可能性,導致沽空量超過100%。其一,被沽空的股份被其他投資者買入之後,又在借貸市場被新的沽空者借走,進而再一次被沽空。這樣子,沽空的上限可以達到200%。2005年,有3位學者發表在頂級金融學報上的研究(註3),有過記載。
裸沽空的可能
還有一種情况就是裸沽空。所謂裸沽空,即沽空者未能在3天結算期內及時借入或安排借入證券,以向買方交割。美國證監會對裸沽空的解釋裏(註4),包括裸沽空並不一定違反聯邦證券法的規定。在某些情形下,裸沽空有助提高市場流動性,例如特別對交易量少、流動性差的股票,即使沒有賣方,做市商必須將證券出售給買方,這就成了裸沽空。又例如在快速變動的市場裏,投資者對某證券的購買興趣突然激增,或者當時很少有投資者出售該證券,做市商可能需要在沒有安排借入股票的情况下賣空證券,這是裸沽空的另一可能。但一般投資者沽空股票,必須先借來股票才可以,否則視為裸沽空,則不合法。所以,在遊戲驛站事件,做市商裸沽空該股票的可能性很大,同時也不排除有其他投資者裸沽空。還有一個可能,是衍生品做市商,因為需要對冲其風險,亦可能在沒有借貸股票情形下,進行沽空。所以,當數種情形可能並存之下,不難理解遊戲驛站的沽空量可以高達發行股份的138%。
大鱷「敗因」難下定論
近年來,愈來愈多和對冲基金及沽空相關的數據庫,被應用在學術研究上。最近有研究考察了2011至2017年間沽空者的交易(註5),發現沽空者盈利的通常是被大量沽空、市值較小及難以借貸的股票;但整體而言,沽空投資者虧錢。另一份研究(註6)則顯示,對冲基金沽空股票,如果5個交易日內平倉可以賺錢,超過5天再平倉則不能賺錢;而其他機構投資者無法透過沽空盈利。
有報道指,沽空遊戲驛站的對冲基金們,虧損達到125億美元,可謂傷痕纍纍。此役告訴我們,對冲基金並不是常山趙子龍,當然不會是常勝將軍,也有投資損手爛腳時候。但在缺少交易數據的情形下,目前也很難下定論是純散戶的力量凝聚擊敗了對冲基金大鱷們,還是有其他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機構投資者在幕後操盤——畢竟,不同的對冲基金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觀點,你看空,我看多,多空大戰最後還是機構投資者的戰場,散戶最多在旁搖旗吶喊而已。
投資者應保持謙卑
華爾街陋巷裏,散兵游勇們進行的遊戲驛站股價保衛戰,雖出於意料之外,但也合乎情理之中。在社交媒體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時代,這股力量,在因緣和合之下,自不免會在金融市場體現。遊戲驛站軋空事件,使人們再度關注金融市場是否有效率這一討論了半個世紀的命題。芝加哥大學曾有一次關於這個命題的對話(註7),對話雙方是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量級學者法瑪(Eugene Fama)和泰勒(Richard Thaler),是兩大相左陣營的盟主。在法瑪眼裏,金融市場裏的一些個別事件,不足以證明市場沒有效率,認為應着眼於廣泛的數據和更長的時間段去驗證。譬如我們發現在街上有一個人行為失常,不足以推斷出人類集體失常這樣的定論。
遊戲驛站事件,或許是一群散戶投資者在短暫時間內的不理性行為,但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金融市場還是在非常有效率的運作。社交媒體的濫觴,使市場更有效還是漸失效,則需要時間去證明。遊戲驛站軋空事件,使對冲基金被扯下神秘面具,讓我們看到它們有血有肉的一面,同時也給投資者上了一堂生動的投資風險課——在投資之神面前,所有的投資者都應保持謙卑。
在港「重演」機會甚小 但監管者要審視
香港股市的沽空活動也相當活躍,對冲基金在中環林立,沽空常年保持在交投量的10%以上。過去10年,香港股市每年總有研究機構發表沽空報告,進而引發某些公司股價大跌。過去亦曾發生過散戶合力推高股價事件。
那麼,香港股市會否發生遊戲驛站軋空事件的翻版?筆者以為,機會甚小。其一,香港的沽空監管較為嚴厲,所以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香港是全球主要股市裏唯一沒有禁止沽空的市場。香港要求券商申報沽空量頻率較美國高,香港是每周申報,而美國則是每個月兩次。其二,和美國不同,並非所有的香港股票都可以沽空,整體而言小盤股不可以沽空,所以不會發生軋空事件;而大盤股要軋空,則需要極大量資金才行。
機會小但不表示不會發生,美國的遊戲驛站事件,某程度也給香港股市的監管者敲響警鐘,他們應該去審視此類事件在香港發生的可能性,防患於未然,因為發生遊戲驛站軋空事件的一些要素,在香港都存在。
註1:bit.ly/2O1YyjD
註2:bit.ly/3kO7BAL
註3:bit.ly/3bbkO3m
註4:bit.ly/2Onsoig
註5:bit.ly/2NRvg7w
註6:bit.ly/3rfkIgV
註7:bit.ly/2OmGksR
作者陳靖涵是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會計及金融學講座教授,葛鴻雲是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課程主任、金融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