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全球化英國」須理性把握對華方向(文:歐陽五) (09:00)

進行涉華造假新聞報道的BBC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於中英關係惡化的擔憂。

近一年來,英國單方面破壞中英關係的動作不斷,某種程度上,亦是後脫歐時代英國對華戰略迷惘走偏的縮影。英國雖宣稱在脫歐後有「全球化英國」的願景,但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似未有清晰理性的戰略考量。英中貿易協會曾在一份簡報中說,「英國脫歐後的第一個戰略舉措之一不應該是放棄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和市場」。但自去年以來,英國不斷單方面為中英關係製造麻煩,在疫情、科技、香港、人權等問題上屢屢侵犯中方正當利益,干涉中國內政。顯然,英國陷入了方向迷失,呈現「亂出牌」的混亂狀態。

應彌合而非挑起紛爭

英國如今的進退失據,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英國仍有部分政客,或是懷揣昔日帝國夢的傲慢與偏見,或是借助中國議題延續政治生命,致使英方對華認知與戰略定位出現嚴重誤判;另一方面,英國以美國為錨,試圖通過犧牲對華關係向美國納「投名狀」。但是,令英國陷入窘境的是,美國自身也處於新政府走馬上任的戰略調整期,大概率不會如特朗普時期全面對華「脫鈎」與對抗。

英國必須認識到,如何處理中英關係,在今天對「全球化英國」的願景至為重要。如果英國僅用冷戰、對抗思維,施加於在當今全球化扮演關鍵角色的中國,其「全球化」圖景無疑是不完整的。即使中美之間,「脫鈎」也被驗證是錯誤的方向,「競合」的呼聲在逐漸取代全面對抗。英國應更多思考,自己在未來應用何種戰略選擇彌合世界的紛爭,塑造和發揮自身的正面影響力,而非熱中挑起紛爭,自甘沉淪邊緣。

持節英倫11年的劉曉明大使離任時曾回顧中英「黃金時代」的輝煌成就——中英從2010年至今的合作成果,兩國貨物貿易額從2010年的501億美元躍至2020年的923億美元,中國對英投資和英國對華出口分別增長近20倍。遺憾的是,劉大使離任時兩國關係正日益走向惡化。

過去幾年,英國藉與中國開創「黃金時代」取得輝煌成績,是頗令歐洲各國豔羨的,也使英式外交智慧重回各國政界、學界視野。眾所周知,英國外交政策傳統歷來奉行實用主義,是「沒有永恒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代表。正是基於這種以理性為底色的實用主義外交智慧,英國在6年前華麗轉身,與中國共創了中英「黃金時代」。英國應當認識到,這種理性務實的外交基因始終是英國的優勢所在,也是續寫「黃金時代」的可能性。

繼續把握「黃金時代」 球還在英國一方

從中英合作現實層面來看,除了中英這些年「黃金時代」的根基仍在,長遠視之,中英合作互補性強,在貿易、投資、金融、科技、創新、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在多邊層面,中英在維護多邊主義、促進自由貿易、應對氣候變化、抗擊新冠疫情、推進經濟復蘇等方面享有共識與合作的廣泛空間。

從中國方面來看,中國相信中英具備「黃金時代」的潛力,這一看法至今沒有改變。近段時間中英兩國唇槍舌劍,中國態度堅決,是因為事關主權,是中國必須堅持的國家大義。但中國仍始終保持尊重與合作的一貫態度,對英國敞開大門。

反觀中國在對英國脫歐這等大事上的立場,可以看到,中國也是在始終堅持尊重國家主權的大義:在英國頗為坎坷的脫歐過程中,中國始終表態,明確尊重英國人民的選擇,不管英歐能否達成未來關係協議,會一如既往地並行發展中英、中歐的互利合作關係。中國與英國合作並非為了一己私利,更沒有試圖利用英國左右歐盟。中國這種堅定而內外一致的行為方式,值得英國反思。正如劉曉明大使所說,只要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得到遵守,中英關係就向前發展;反之則遭遇挫折,甚至倒退。

可以看到,實現「全球化英國」的雄心,繼續把握住中英「黃金時代」,球還在英國一方。

英國現在亟需冷靜下來,把握好對華大方向,繼續堅定走在「黃金時代」的軌道上,不再用非理性攻擊來進一步傷害兩國民眾的感情。日前,英國首相府召開外國記者電話會,釋出「英國相信未來與中國還有合作空間」的信息。希望這是個好的開始。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