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縮影——食材店篇(文:任建峰) (09:00)

一年之計在於春,本人趁此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說到大計,最近與一些住在港九新界各區的朋友討論,發覺原來在不少中產社區,近大半年都開了很多賣食材(包括蔬果、鮮肉、凍肉與其他急凍食品、醬料)的店舖。這些店舖通常分兩大種類。

第一種店舖有很強的集團式經營味道。它們會在社區好幾個角落租下了較大的舖位。雖然它們表面上好像是有不同店名,但無論是店舖設計、經營手法都同出一轍,甚至會見到同一群員工在這幾家店內輪流出現。這些店通常都較忽略社區衛生,總是會弄到店的四周垃圾滿佈、地面濕滑,有些更會在毫無雪藏設施情况下企圖賣肉類產品。

整體來說,這些店舖都偏向給人烏煙瘴氣的感覺。不過,它們因購貨能力龐大,所以貨品種類較多,而且價格較便宜,始終都會吸引不少一般是年紀較大、一切以價格為先、不太計較店舖生意環境的客戶。而透過這過程,不少在區內多年的一般食材店都會在生意上受到一定的影響,有些甚至因而倒閉。

第二種店舖就很不同了。它們通常面積較細小,經營者很多時是斯文有禮、而且對自己賣的產品十分熟悉(即不止是在上述第一種商店籠統地說「今日啲菜好靚呀」的那種服務態度)的年輕人。在貨源層面上,它們賣的東西都偏向是上乘。至於店舖設計,都是較簡潔、乾淨企理,走進這些店舖總會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不過,這些店舖始終都是價錢較貴,願意光顧它們的一定要是願意花錢在優質食材的街坊。如果這些店舖不是扎根於中產社區,根本就難以生存。

從上述在中產地區出現的食材店開啟現象,究竟可以反映什麼?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兩種食材店的迅速發展都很可能是基於香港商舖租金下跌的趨勢。對於在較基層社區已用類似模式打滾多年的第一種食材店,租金下跌就是它們打入中產區而大展拳腳的機會。至於第二種食材店,較相宜的租金亦給了小店一個創業的機會。

社會有兩股不同力量共存

除此之外,這兩種食材店的近期發展亦說得上是香港社會的縮影。想深一層,我們的社會的確是有兩股不同的力量在共存。權貴或與其關係緊密的社會板塊,的確在近期不斷擴展其勢力、其財力、其影響力。縱使他們不得整體民心,但他們始終有他們的「市場」。再者,就算他們在擴散社區實力未必得到全面成功,他們既因在基層社區實力雄厚,亦因資源充裕,所以他們在社會的地位是鞏固的,不會因個別阻滯而受到根本性的影響。反觀,年輕人逐少建立起來的社區板塊雖得整體民心,但他們對於較草根的階層始終會有一種較遙遠的感覺。還有,他們亦因資源有限,而變相是只許成功,倘若不能成功經營板塊,就要面對全軍覆沒的風險。

在一個多元化的經濟與社會,不同店舖或社會板塊類別能共存、共融、共榮都絕對是一件好事。這種情况在香港能否持續下去?時間會給大家一個答案吧。

(作者按: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作者是執業律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