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引入境外醫生會是「無硝煙的仗」?(文:何喜華) (09:00)

特首早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布,將立法容許從獲認可的醫學院畢業的本港永久居民,返回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特首曾坦言有關議題必定引起醫學界反撲,不過「場仗一定要打,但希望打的是和平、無硝煙的仗」。

游說市民是取勝關鍵

如今這硬仗已揭開序幕,不過戰場應該不在議會內而在社會中。政府如何游說市民及病人,令他們對引入香港境外的醫生「安心放行」,將會是此硬仗的取勝關鍵之一,一旦反對陣營未能引發群眾支持,也難以拖延甚至拉倒立法工作,重演《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被「拉死」的悲劇,以致苦苦工作的公營醫生及被迫無奈等待的病人「被攬炒」。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就此延宕多年,未能開放門戶容許外援來助。

以往每當討論引入境外醫生時,反對的醫生組織必定提出幾個耳熟能詳的論調,包括:境外醫生(尤其大陸醫生)質素成疑,未經考試難以確保水平;境外醫學院與本港醫學院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語言有別,可能難以配合及溝通;不認可中國的醫學院便是政治不正確,因此無可避免引入質素較低的大陸醫生;本港公立醫院工作壓力巨大,外來醫生難以適應,「吸引來港」成疑;境外醫生若取得全面註冊便會轉到私家市場,對紓緩公營醫生人手短缺並無幫助;醫療問題廣泛,並非單靠引入醫生便可解決等等。種種理由,不外乎從政治、質素及效益角度,反對引入境外醫生。當然,亦有私家醫生從利益方面出發,明言私家醫生市場已飽和,意味反對增加醫生,避免市場競爭更激烈。

「免試執業質素難保」說法不能服眾

經過多番討論,各反對理由已言不成理。如理由關乎業界利益,醫生的反對是可以理解,但恐怕不能得到公眾支持。對此,政府應作適當安撫,如重申優先聘用本地醫生、更積極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等。如關乎效益,以公開透明的諮詢及公眾討論,在較為理智的社會狀况下,應該不難說服公眾。例如:醫療問題固然複雜,但醫生人手短缺也必須補足,亦不代表其他如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公私營醫療割裂、基層醫療健康落後等問題置諸不顧。

又例如:引入的醫生取得全面註冊後便會離開公營醫療機構,但提出此說的本地公立醫生可隨時轉至私營市場卻仍然留守,顯然會否由公轉私,考慮因素眾多,不能想當然耳。試問人手增加、工作壓力減輕、工作環境團隊士氣改善後,屆時又怎會離開?至於訓練系統有異、語言溝通障礙等,在制訂認同醫學院名單及在聘用面試時,必定會適當篩選。

說來說去,最能引起公眾反對的,仍然會是打着「免試執業,質素難保」及「不要大陸醫生」等質素及政治理由。這種政治、排外、民粹的操作,在2016年立法會討論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及2019年醫委會討論專科醫生評核期的事件中表露無遺。

所謂「免試執業」,其實是誤導公眾。引入的醫生必須來自與本港醫療水平相若的認可醫學院,而負責制定認可名單的代表都是來自現時釐定本港醫療水平的機構,引入的醫生在當地已通過畢業試又已註冊執業,硬要說他們「質素難保」不能令人信服。當然,政府也應向公眾詳細解釋如何參考國際經驗,在執業試考核(考試考核)以外,透過臨牀工作表現(臨牀考核),作為取得全面註冊的條件。

不應排拒非香港居民 不應排拒內地醫學院

過去涉及醫生人手的社會討論,最難處理的,莫過於「不要大陸醫生」這種政治論述。政府建議方案,只限香港永久居民,迴避了敏感的身分問題,免卻再一次的政治操作,但也因而減少可引入醫生的數量和選擇。既然政府銳意打一場硬仗,便應敢於在增加人手的大前提下,只考慮申請人的醫療專業水平,不應排拒非香港居民。在制訂認可醫學院名單時,也不應因抗拒中國的政治、排外及民粹因素,而不將內地具質素的醫學院納入名單中。

政府初步的建議吸引力成疑

最後,政府初步的建議對境外醫生的吸引力成疑,包括:綑綁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的時期太長,由5年(已具專科資格)至12年(經7年取得專科資格後再工作5年)不等;專科培訓名額不足及以本地醫科畢業生優先,或未能吸納境外醫科畢業生等。政府應再周詳考慮,令方案更吸引境外醫生及醫科畢業生,便利他們來港工作及貢獻,應對當前醫生人手短缺危機。

人手中短期仍不足 須盡快處理

醫生人手不足已嚴重影響公營醫療服務質素,令專科首次求診輪候達百多星期、預約手術動輒等候10多星期或以上、急症室輪候及等候入院時間可長達20多小時、診症時間卻只得寥寥數分鐘。醫生人手短缺多年,醫生對人口比例一直偏低,公立醫生出缺情况嚴重。增加醫科學額的遠水救不了近火,醫生人手在中短期仍然不足,必須盡快處理。難得政府最終願意打一場硬仗,醫生組織也勢必全力抵抗,戰事恐難和平。只願煙硝不多,便能破開業界保護、排外主義之緊鎖,為醫學界打開門戶,迎來世界各地的精英醫生,就是病人之福。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