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完善考試制度才是引援正途——執照考試過來人的心聲(文:王喬峯) (09:00)

張宇人議員和林鄭政府分別提出草案,建議效法新加坡,以免試方式引入海外醫生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張議員更不惜把醫學界的憂慮和反對說成「醫醫相衛」,把整個醫學界打造成人民公敵。而反對免試的一些醫學團體則為求自保,透過妖魔化內地醫生恐嚇市民。最可憐的是以真材實學通過香港執照考試、默默耕耘在公立醫院服務的內地畢業醫生,再次成為政治角力的代罪羔羊。

事實上反對免試執業有理有據,毋須樹立假想敵。相反張議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女兒和女婿皆為美國醫生,在2019年《文匯報》的訪問中,張議員就提及因香港未有放寬回港執業制度,所以他們打消回港念頭。今次提案有否存在利益衝突,實在不言而喻。

現時考試設定脫離初衷

自回歸以來,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考試一直是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註冊執業的不二法門。無論你在哈佛劍橋還是北大暨大畢業,大家都接受最公平公開的考試,目標是要確保回流的醫生有最基本的安全水平和對本地常見病有足夠能力應付。諷刺的是,此考試及格率奇低,舉世聞名。即使係英聯邦醫學院畢業,其及格率也只有約六成,大大阻礙着香港引進醫療人才和解決人手問題。然而細聽早前《千禧年代》,瑪麗醫院前行政總監兼大學教授黃譚智媛醫生——她作為認識執照考試安排的「局內人」,親口承認此考試在一兩天時間內,由醫學一年級的基礎醫學內容一直考到所有臨牀專科(共240條題目並採取扣分制),並承認其實他們安排的題目不等於臨牀需要用到的內容,很多考題根本臨牀不會用到,所以考試變相是不適合的,並以此作為免試引進醫生的理由。如此考試只為刁難世界醫療人才,是何等的荒謬?如此脫離初衷和臨牀需要的考試設定才是阻礙人才回流的最大絆腳石!改革執照考試內容刻不容緩!讓其標準切合臨牀需要,並與本地畢業考試水平睇齊,才是合乎醫學界期望、惠及全體市民健康的做法,也合乎香港人的核心價值觀——公平和正義。

免試製造分化 惹「走後門」猜疑

陳肇始局長上周在立法會上表示「現時極少數地方是透過考試註冊,冀與時並進」。縱使講得理直氣壯,但事實勝於雄辯。君不見英國的PLAB、美國的USMLE,就算是受盡歧視的祖國也是採用統一執照醫師考試制度,天王老祖都不能倖免。香港的做法豈不是走回頭路?既製造分化,又惹來有機會走後門的猜疑。

政府以轉移視線的方式,把公營醫療的失敗和門診輪候時間漫長簡化成醫生不足,實際上只是掩飾自己的醫療政策失敗。陳沛然議員說過,香港醫生不患寡而患不均。1.3萬多個醫生當中,有一半在公營、一半在私營機構服務。無奈號稱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系統,事實上是靠透支前線員工的健康和生活質素所獲得的,以至醫生缺乏歸屬感,並不斷從公營系統流失。這才是有限度註冊計劃無辦法吸引海外人才的根本原因。無人願意在醫管局這種苛刻的工作環境久留,免試計劃將來也會同樣無法長遠挽留人才。

應從根源減輕公營醫療壓力

至於林鄭提及的660個醫生空缺實為舊數據的推算,近兩年的醫療情况已大有不同。例如近幾年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都增加了醫科學額,每年總數達530個;過去兩年已有更多學生陸續畢業,投入醫管局受訓和服務。而且多間專科學院都表明無額外名額培訓海外免試回流的醫生。試問此時免試引入無限量剛畢業又毫無經驗的「初生之犢」,即使充數成功,但病人只會更危險,上司同袍的壓力更大了,這豈非好大喜功的惡果?

此外,近幾年政府陸續擴建和重建各區醫院及完善配套設備,大力推動公私營合作和發展基層醫療服務,成效初見,值得繼續專注深化合作,善待和珍惜前線員工,適當分流病人,從根源上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的確有少數部門前線仍然是缺乏專科人才,在個別特殊情况下政府值得與醫學界商討對策,病人至上,妥善協商,不應排除任何引進相關短缺人才的機會和方案。

最後,我堅信完善執照考試制度才是引入海外人才的正確方案,也體現出香港人重視公平競爭、一視同仁的核心價值。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坦誠協商,一定能繼續保持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醫療質素。

作者是外科專科醫生,持有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資格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