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形式主義難掩內外質變(文:劉銳紹) (09:00)

最近,中央要求香港的省級政協委員自我評分,看看過去一年的表現如何。我也認識一些政協委員,衡量利害之後,普遍認為,既然自己願意成為政協,只有照做,無傷大雅。但有些熟悉的政協委員說出真心話,認為此舉「無謂」、「無聊」;個別委員甚至認為這是「傻的」。簡而言之,形式主義,自騙和互騙。

(1)香港的省級政協委員評分考核說明了什麼?

正面的解釋是:反映官方要發揚政協功能,加強監督。我也不排除有些政協委員真想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我想,更真實的反映是:

──不少政協委員對官方的要求(尤其是政治任務)沒有主動性,更不會主動執行,官方才會從細處入手,實際上要他們自我檢討,以免他們繼續尸位素餐,「佔了茅廁不拉屎」,享受官方給予的名利而對官方沒有貢獻或貢獻不大。過去,官方主要基於經濟需要而拉攏港人成為政協委員,政治任務不重。但近年政治需要大增,官方要製造「支持中央治港政策的新形勢」,可是不少政協依然故我,那就要下令督促了。

──必須細看的是,除了習以為常和懶散的原因之外,不少政協也明白眼前的是「自殺式的政治任務」,愈是站在第一線緊跟「左」的政策,愈是拋頭露面撐中央,不單在香港弄得自己聲名狼藉,還會影響他們的海外事宜。這是他們的「兩難」;除非衡量利害之後認為緊跟中央的利益更大,否則犯不着走在前沿。

──2023年人大和政協都會換屆,官方正好趁此機會提出警醒,進行考核和篩選,以便選擇更聽話和更有(利用)價值的人。不排除以後還會變成像內地的律師和記者的年審或經常性制度,警惕政協委員好自為之。

(2)此舉產生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按理,全國政協責任更大,中央更應該盯緊他們的表現,但這種自我評分考核只在省級政協推行,而全國政協委員卻毋須履責。到底是何道理?官方可以解釋「有其他考核標準」,但卻從來不會公開。說穿了,就是因為能夠成為全國政協的人,往往利用價值(無論名氣、利益、國際層面)更大,北京不需他們拋頭露面,做那些低層次的表態和造勢工作;加上他們也有一定的實力,北京才會因勢利導,暫忍一時。

──據官方資料,政協的主要職能包括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其中民主監督是指政協委員「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可是,在現實上,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實際領導是中聯辦;誰能成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中聯辦的態度十分重要。現在官方要他們自我評分,表面上是省級常委或全國政協監督,但在整個過程中,中聯辦和統戰部才是關鍵角色。這就出現到底誰監督誰的真假問題了。已故全國人大代表廖瑤珠曾跟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周南爭論這個問題,最後當然是黨官控制一切。

(3)自我評分的漏洞甚多,操作性、準確性低,副作用反更大

──有些考核是容易量化的,包括出席官方安排的活動(例如中聯辦的講座)、按官方的要求作政治表態(例如撐《國安法》)、支持港府政策(例如社區檢測)、對內地捐獻等,都可以計分或加分(參閱前日「眾新聞」和昨日《明報》)。但很搞笑的是,這些評分的內容恰好折射出政協委員對上述要求並不積極,官方才會像檢查小學生的手指甲和校服那樣,巨細無遺地逐項評分。更好笑的是,評分中竟有一項是能否「及時繳交會費」,間接暴露了不交或遲交會費的常態,可見各人的投入程度有多大了。

──有些工作雖可量化,但卻可以請人代勞。例如發表文章和言論、通過新媒體原創發聲、擺街站,由秘書和職員出馬,找建制傳媒操作就行了,不費氣力,點到即止,表面工夫做足。凡此種種,「非誠」沒問題,「求成」最緊要。

──這種評分制度只會進一步擴大弄虛作假,無論監督或被監督都可以假,大家只是參加化裝舞會或「面子派對」而已,和稀泥走過場了事。此外,還會鼓勵了左傾的擦鞋和逢迎文化。

上述皆是形式主義氾濫之害,但這種害卻是官方推動的,完全應驗了「上有好者,下有甚焉」的惡性循環。

(4)形式主義掩蓋不了政協制度已變質

政協本來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以理念凝聚為本的。可是,局內人都看透,今天已失去中共建政前和建政初期的政治協商,也失去後來的統戰功能(拉攏有共同利益的同路人),變成今天的政治收編。最可悲的是,今天的收編已甚少理念凝聚,而官方和看準時機接受收編的人,心裏都明白大家都是利益凝聚,心照不宣而已。用內地的話說:「十億人民一個樣,同心協力騙中央。」有錢權勢者,騙得更多。

例如,政協的位置曾經有價有市,投資多少就可能成為政協委員,連縣級政府也有政協委員,後來還成為賣官鬻爵的渠道。此外,政協委員擁有外國籍,本來非原則性問題,但後來愈來愈多,而且這種雙重身分後來成為更方便的洗錢渠道。全國政協前副主席蘇榮被揭發時,部分貪腐過程就是由其家人在香港進行的。還有,有些政協委員要求由兒子承繼政協之位,製造新的「世襲風」。到了2016年,上述歪風邪氣來一次清洗,港區省級政協才由高峰時5000多人大幅下降。

如今,人數雖然下降了,但質素有沒有提升呢?才是關鍵的問題。官方要求政協自我評分,看來也起不了多大的積極作用。其實,評分的工作應該由市民來做,但到底有多少港人知道誰是政協委員?誰是理論上「代表自己的全國人大代表」呢?所以,評分的形式主義絕對掩不住變質的事實。在北京要「牢牢掌握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之下,這個變質的過程還會在其他領域擴展下去。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