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苗接種將是政府挽回信心之戰(文:張妙清、郭樺、黃子為、鄭宏泰) (09:00)

特區政府正計劃於2月底首批疫苗到港後,立即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據港大最近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相比一些國家或地區,香港市民願意接種疫苗的比例甚低,令專家感到憂心。與此同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今年1月進行的一項關於市民參與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電話調查顯示(註),會「第一時間」接種疫苗的受訪市民,僅有13.5%而已,而想「遲些再接種」或者「未決定/看情况」的受訪市民,比例則超過一半(53%),至於明確表示不會參加接種計劃的受訪者亦有32.7%。由此可見,斷然拒絕接種疫苗的市民佔少數,而較多市民對接種疫苗持觀望態度。我們可進一步了解這兩類反應的原因,去考慮如何推動疫苗接種計劃。

從這次民調數據看,表示「不會接種」的受訪市民中,「怕疫苗有副作用」(33.6%)是最多人提及的原因,其次是「對政府不信任」(27%),第三是「怕疫苗無用或未知成效」(19.1%)。想「遲些再接種」或者「未決定/看情况」的受訪市民,願意接種疫苗的主要原因有「怕染病/保護自己或家人」(66%)、「幫助疫情早點完結」(11.3%)、「相信疫苗有效」(7.4%)。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疫苗接種的觀望或者拒絕態度,主要是基於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和對疫苗效用的懷疑。

對疫苗效果存疑 是影響接種意願關鍵

當受訪者被問到接種疫苗後疫情能夠受控的機會時,對疫苗接種持觀望態度的受訪市民中,認為受控機會「非常小或很小」的受訪者佔30.1%,表示不會接種疫苗的受訪市民中,認為受控機會「非常小或很小」的比例為79.4%(圖1)。針對市民對疫苗的懷疑態度,政府應更多借助醫學專家的公信力,持續介紹疫苗對防疫作用的科學證據,及向市民客觀解讀接種疫苗可能的風險,從而加強市民的醫學知識。

雖然疫苗接種意願主要是理性反應,但也有部分市民受其對政府看法及對疫苗接種計劃能否順利實施信心的影響,值得關注對這些方面持負面看法者接種疫苗的意願:圖2是疫苗接種意願與對政府信任程度關係的不同回應,對疫苗接種持觀望態度的受訪市民中,有56.3%對政府不信任,對政府信任的僅有16%;表示不會接種疫苗的受訪市民中,有高達65.8%對政府不信任,對政府信任的僅有14.2%。而表示「第一時間」接種疫苗的受訪市民則較多對政府信任。

接着再觀察接種疫苗意願與市民對政府順利開展接種計劃信心的關係。從圖3可見,對疫苗接種持觀望態度的受訪市民中,表示對政府能順利開展接種計劃信心「非常小或很小」的比例為67.5%,而拒絕接種者中信心「非常小或很小」比例達78.7%。

數據明顯揭示,市民對政府整體的信任程度並非完全主導市民接種疫苗意願,更重要的是對政府開展接種計劃的信心。市民對疫苗效果存疑,更加是影響接種意願的關鍵。這也說明在對政府成見之下,仍有相當多市民能夠較理性地看待疫苗接種計劃。

市民在信息紛亂中 對接種仍持觀望態度

一般疫苗開發需要經歷十數載,在不同環境展開實驗才能清楚疫苗副作用或其他潛在風險。現時多種候選疫苗都來得太快,數據並不全面,而且都不斷有各種負面報道出現,市民在信息紛亂中對接種計劃仍持觀望態度,而非一口回絕,實屬理性表現,值得決策者尊重。

從政策推行看,特區政府對此計劃應小心應對、全盤考慮,並從市民需要的角度去設計,尤當循序漸進穩妥展開接種計劃,避免採用強制和急迫方式推行,原因如下:

(1)接種疫苗對疫情控制並非一蹴而就。政府專家也認為,第一代新冠疫苗的目的,是防止嚴重併發症,而非防感染,目的在於為醫療系統贏取時間。本港疫情從去年初到現在,雖然已歷經幾波高峰,但醫療系統整體而言仍能負荷,而且有中央政府作為後盾,沒有出現醫療系統「超負荷」的問題。整體而言,托賴市民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和對疫情防控措施的配合,相對西方來看,本地在沒有疫苗情况之下,仍然能夠保持對疫情控制,客觀說明疫苗接種計劃可以有序推行,並配合公眾教育推廣。

(2)要密切關注外地疫苗接種計劃狀况。在以色列、阿聯酋,還有一些受疫情嚴重衝擊的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等),候選疫苗接種都在快速推進,政府應密切關注這些國家疫苗接種計劃的狀况,並根據不同疫苗出現反應的數據,提供科學資訊,釋除市民對疫苗的恐懼。待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疫苗接種比例進一步提高後,如無大量不良反應,自然能予市民對疫苗更大信心。

(3)政府及社會領袖要「身先士卒」,也要設法提高市民接種的誘因。如採用自願為主、循序漸進的疫苗接種安排,在前線醫務人員和高危人群接種後,政府官員及社會領袖可率先接種作示範,以增加市民信心。同時,提高接種的誘因,例如讓有接種疫苗者可返回內地而毋須再受隔離限制,或開放與其他地區的「旅行氣泡」。如有近七成市民接種疫苗,本地就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再結合通關、外遊和一些行政措施,將有更大可能說服原先對疫苗接種計劃表示拒絕的三成多市民。

循序漸進開展接種 從市民需要設計細節

循序漸進可為接種計劃贏取更多準備時間,同時重建市民對政府信任。現時政府首要目標,是將接種計劃各項安排做到盡善盡美,多從市民實際需要角度去思考設計流程細節,防止展開大規模接種計劃後出現各種「甩漏」,因為展開大規模接種疫苗出現「倒瀉籮蟹」的諸多「甩漏」,會嚴重打擊市民對政府餘下不多的信心。面對市民在疫苗接種計劃面前理性回歸,決策者必須明白,香港不僅正處於疫情的幽谷,更處於對政府信心的幽谷,政府需要透過接種計劃的良好表現,爭取支持,挽回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同時亦讓香港經濟和社會可重新出發。回歸理性和科學去處理疫情,才是重建香港社會的機會。

註:是次調查於2021年1月15日至22日晚上進行,調查採用雙框電話號碼(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提電話)取樣設計,共成功訪問了720個18歲或以上的市民(家居固網電話:370個;手提電話:350個),兩者樣本成功回應率為33.2%和32%;以720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抽樣誤差約在±3.65個百分點內(可信度設於95%);此外,調查數據先後以雙框電話號碼樣本被抽中的機會率和香港統計處最新公布的性別及年齡分佈作加權處理

作者張妙清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資深顧問,郭樺、黃子為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