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黃藍文化圈」割裂漸成形(文:李道) (09:00)

《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治氣氛轉淡,黃色食店開始收斂,以此為主的「黃色經濟圈」開始變得隱性;然而,另一更加入心、影響更加深遠的「黃色文化圈」,卻日漸成形。最近有兩宗事件,充分反映「黃色文化圈」已在港佔一席位,發展至跟主流文化正面交鋒:一是兩間電視台的選秀節目比併,一是一家電台的年度頒獎禮。

一個頒獎禮 兩個平行時空

先談後者。相關頒獎禮的結果往往出人意表,「獎不驚人死不休」,譬如個別得獎者全年無新歌派台,又或根本不再是歌手;今次得獎名單上系列獎項之所以惹人爭議,乃在一些人對此十分興奮,另一些人則毫無共鳴,兩者猶如活在兩個世界。不必諱言,香港樂壇影響力大不如前,有市民根本不熟悉某些歌手或某些歌曲,實非限於今年,但這種不認識並非純粹不認識那麼簡單,而是大家對「香港樂壇」的認知,已進入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時空,這並同時反映在同一頒獎台裏——被稱為「專業推介」的得獎者和得獎歌,明顯有別於所謂「樂迷投票」選舉產生的另一批。

「樂迷投票」服膺「主動投票」機制,表面上雖開放予所有人投票,但登記程序卻是一大門檻,故實際上極易被一部分人操控。情况就跟黃營過往進行的「公投」,以至其他網上投票無異,往往出現如9:1之類的凌駕性結果,僅能反映較積極的小圈子取態。所以,「主動投票」並非什麼嚴謹的民意量度工具。一直有個說法:選美、歌影視,以至諾貝爾獎等全球性獎項,如果都引入投票制度,則人口數量無出其右的中國,其競選者定能統統稱霸世界!其實,設立「樂迷投票」一大初衷,乃是增強得獎結果的公信力,可惜今日處境卻適得其反,引發社會上不少非議──問題核心,正是太迷信投票,無視了制度背後或存缺點漏洞。

由投選到收視 各有缺失

由於深黃者一向熱中投票,他們透過「樂迷投票」的「主動投票」機制,將他們心儀的歌手和歌曲推上頒獎台,堪稱易如反掌;無疑,這個機制不能反映普羅民意,而結果也明顯不符DJ們的「專業推介」。必須強調,往年個別「黃歌」也曾成功被推上頒獎台,但今次情况明顯不屬個別事件;觀乎所涉歌手及獎項,都與一個「黃色文化圈」主要平台有關——ViuTV。相信無人反對,「樂迷投票」之下的得獎者及得獎作,均極大程度得益於ViuTV。

早前ViuTV造星節目與傳統大台選秀節目直接比併,表面上雖是兩間電視台之爭,但更深層是兩種政治意識形態之爭。收視結果顯示,傳統大台的觀看人數遠為優勝,大概是ViuTV造星節目的3倍,但單論由黃營壟斷的網上輿論聲勢,戰况卻堪稱完全相反。的確,收視報告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有慣性收視問題、電視遙控由長輩控制,以至黃金時段合家歡電視台較受歡迎等,故未必準確反映節目的實際觀眾量,跟前述的「樂迷投票」問題相若,兩套衡量工具都各有不足。惟可肯定的是,一方面大台的慣性收視並未受到太大衝擊,依然守住基本盤;另方面,ViuTV的影響力亦與日俱長,至少成功開拓了新一批的客源,並成功打造出一批接一批可登大台的新星,成為「黃色文化圈」的重要、持續輸出平台。

其實,在今日高度政治化的香港裏,不同頒獎禮的「選民」,無疑都面向着不同的政治光譜:大台所辦的樂壇頒獎禮,也引入了全民投票制度,而結果亦跟前述電台的樂壇頒獎禮大相逕庭。ViuTV宣布將舉辦首屆自家樂壇頒獎禮,當中有的歌曲及歌手獎項預計將由全民投票產生;相信最終參與投票的「選民」,也多僅僅包括自家忠實觀眾,尤其是黃絲觀眾,未必真箇做到「全民」——不必諱言,由所謂「全民造星」,到「香港先生」、「亞洲小姐」等等,又豈是「名副其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代表到「全民」、「全香港」、「全亞洲」?

沒有樂壇 只有政治化娛樂圈

走筆至此,或有人問:不論ViuTV本身,以至上述得獎歌手,難道都有明顯的黃色政治立場嗎?未必。不過,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傳統大台備受攻擊,黃絲們便把ViuTV視作抗衡所謂藍媒的碉堡,並延伸至簇擁其旗下的演藝人員──即使他們的形象工程鮮少要求發表政見。這才是最值得留意之處:當今的「黃色文化圈」,已從起初純粹按政見立場建立,進一步固化擴大至無關政治議題了。過去有曰,「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此語時至今日亦大致不錯,惟要與時並進,後面或須補書一筆:「甚至只有政治化的娛樂圈」。

當然,人人口味不同,不必然全跟顏色掛鈎,例如可跟年齡之類掛鈎,惟「黃色文化圈」卻絕對超越了所謂世代分野。打個比方:年長一輩較喜歡粵劇,但社會氛圍卻不會排拒青年以至小孩學習粵劇;饒舌歌較受年輕者愛戴,而社會氛圍亦很支持老年人一起rap。過去香港內部即使出現兩種文化,但兩者之間仍可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現在「顏色文化圈」的最大問題,是將香港的文化一分為二,形成一個「割裂」的市場,雙方既沒意欲認識對方,甚至存在「敵對」的意識。

勢步兩地文化割裂後塵?

今日已見一個現象:他是最受歡迎歌手?名字倒或聽過。他的作品成為最受歡迎歌曲?則恐聞所未聞。不單「黃色文化圈」自成一國,包括歌、影、視等文化層面皆然,另一方面的「藍色文化圈」也沒例外,近期藍圈內大熱的不少KOL,例如議政論政的,以至談內地生活旅遊的,對藍圈外人豈不同樣嗤之以鼻?此中過程是:黃絲罷看傳統媒體,繼而另起爐灶建構「黃色文化圈」,陸續出現新的黃媒平台,及後藍絲又不讓黃營專美,照辦煮碗開拓「藍色文化圈」,愈來愈多人發展自己的藍色自媒體——「黃色文化圈」與「藍色文化圈」之分別冒起繼而分裂,恐已成為一股不可抗力!

香港、內地的文化之所以割裂,一大理由是大家收看的歌影視作品不盡相同;展望未來,香港內部的黃藍文化圈割裂,又會否發展出割裂的文化來?其實,除了不懂對方的歌、不懂對方的KOL,即使同屬廣東話,黃藍之間亦已發展出一些互不理解的「社會方言」。受累政治分歧,本已損及親友間的溝通,不少人因政見反目;當黃藍兩者文化愈走愈遠,變得牛頭不搭馬嘴,以至不想了解對方的文化,亦令彼此重新修補關係難上加難。閒話家常,本來無甚禁忌,除了「難談政治」,日後還恐「難談娛樂」;那麼人們日後碰面,難道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

香港之需要修補撕裂,已不限於政治層面,還愈來愈涉及文化層面。港區國安法雖帶來了政治上的表面安穩,但對修補更深層次的社會撕裂、文化撕裂,又能發揮什麼功效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