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表態慢熱 行動卻「實淨」 拜登將延續對中強硬(文:黎蝸藤) (09:00)

一般預期,從特朗普時代到拜登時代,美國外交將大轉向。香港人當然更關心美中關係如何演變。令人關注的是,拜登當選兩個多月,上台已一周左右,至本文截稿時,尚未系統性地論述美中關係。中國不斷通過外交部發言人表態呼籲雙方釋出善意,又傳出希望安排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秘書長楊潔篪訪美力促習近平和拜登的會面,但似被美國拒絕。兩相對比,中國急,美國不急。

拜登在對中問題上「慢熱」並非沒有理由。第一,美國現在的內政問題最迫切,既要對抗疫情,又要振興經濟,還要修補社會撕裂,國際問題只能往後放。第二,在國際問題中,拜登也優先處理全球性事務,特別是「再入群」(如重返氣候協議和取消退出世衛),以重建美國領導力;其次是修補在特朗普時期被破壞的與盟國關係,制定統一的策略;然後才輪到處理重要的「非盟國」雙邊關係。美中關係就在此列。

拜登政府近日雖尚未系統論述對中政策,但也不難找到拜登將對中強硬的迹象。

人事任命較接近希拉里「對抗路線」

首先是人事任命。在剛公布國務卿和國安顧問提名時,人們發現如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等都是奧巴馬時代的舊將,難免有種「奧巴馬班師回朝」的感覺,認為拜登會重返奧巴馬時代的對中「軟弱」政策。其中,蘇利文曾把「賣台論」文章轉發給希拉里,更一直被視為對中軟弱的代表。

然而這忽略了幾個重點。第一,布林肯與蘇利文固然是「舊電池」,但都是「年輕的舊電池」,他們對中國沒有老一輩親中外交家和學者那種天然的對華好感。無論親中還是反中,他們更着眼於利益計算。第二,他們相對年輕,沒有太多歷史包袱,容易修正路線。第三,奧巴馬時代有兩任國務卿希拉里和克里,他們主導的路線有明顯差異。希拉里時代提出重返亞洲政策,發起《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談判,承認「釣魚台屬於美日軍事同盟的防守範圍」,以對抗中國為主。克里時代以和中國合作為主,最突出的成就是拉上中國簽訂《巴黎協議》,以印證「美中聯手可解決國際難題」,也沒有阻止中國在南海造島。布林肯,尤其是蘇利文,都可算是希拉里一派。

去年12月初傳出消息,拜登計劃專門新設「亞洲沙皇」(Asia Tsar),即專門負責印太事務的高級顧問,光是設置這個職位已大大提升了印太事務在外交事務中的重要性。1月中,拜登正式提名坎貝爾為總統副助理(第二職級的總統顧問)兼國安委員會中的印太事務協調專員。坎貝爾本人是希拉里時代的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是TPP理念的直接推手,也直接負責中日釣魚台爭議,也是希拉里路線。

因此,從人事任命而言,拜登在對中政策上將更接近希拉里而非克里,即對抗大於合作。

其次,在參議院的提名聽證會上,布林肯發言展示其將對中強硬(註1),這包括:(1)承認舊日接觸政策已失敗;(2)中國是所有國家中對美國最嚴重的挑戰;(3)支持「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的說法;(4)表態會在軍事和國際外交上支持台灣;(5)將重新考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6)和特朗普一樣批評中國應負上應對冠狀病毒不當的責任;(7)雖同意可在氣候問題等議題上和中國合作,但目標是對中國施壓(指中國要做得更多)。這些表態令共和黨參議員非常滿意。

台灣、南海問題 已有強硬實際動作

最後,在美中關係最敏感的台灣和南海問題上,民主黨政府在短短幾天已有強硬的實際動作。

拜登團隊同意正式邀請台灣駐美代表出席總統就職儀式。在中國軍機再次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後,美國發表第一篇有關台灣的聲明(註2)。民主黨政府首次把「六項保證」和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並列,和特朗普時代保持一致。聲明還表態繼續支持台灣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說明軍售會繼續。聲明重拾「台灣民選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等「自我約束」詞彙,表示不繼續蓬佩奧的挑釁風格。這看似「退步」,但必須注意到,即使共和黨表述也沒有脫離「中國體制」(如蓬佩奧也說台灣是「自由中國」),民主黨只在語言上更柔軟一些。美國派出羅斯福號航母群在1月23日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這既回應了中國軍機在台灣的活動,也延續了美國在南海活動的常態化。

兩黨幾乎唯一共識 拜登不能置之不理

拜登的態度並不意外。筆者在選前已多次撰文研判,拜登若上台也會延續對中強硬政策。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在特朗普4年統治期間,由於美中雙方各自的舉動,美國政壇和輿論對中態度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對中強硬形成了兩黨共識。在國會,對中強硬的法案幾乎全部兩黨一致通過。「擁抱熊貓派」學者們當然還在發聲,但大都只「為過去的政策辯護」,而並非否定現在政策,也贊同應改變政策。在美國疫情下,出於可理解的原因,就連普通美國人民對中國的好感也大幅下降。人民之間的好感是美中關係真正的壓艙石,它正在消失之中。

第二,美國社會對立嚴重,對中強硬反成為極少數能讓雙方攜手合作的議題。共和黨參議員早就表示,若拜登對中強硬,他們願意全力配合。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在「最後幾天」還在懇請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對中政策。拜登要「治癒」美國,就不能連幾乎唯一的共識也置之不理。

第三,選後共和黨政府舉動,可理解為把「醜人」先做盡,幫拜登爭取談判籌碼。去年美國大選前夕,共和黨政府匯編了「特朗普時代的對中演說」的材料。在選舉後兩個多月,共和黨政府一直通過「瘋狂舉動」惡化美中關係。除了諸多實際行動外,還罕有地提前數十年公開了美國在印太戰略上的內部文件。這些舉動,一方面可理解為「固化」對中強硬路線,給拜登「製造難題」;但另一方面也可理解為把「醜人」先做盡了,幫拜登一個爭取籌碼的大忙,讓他在以後談判中有更多的「彈藥」在手。拜登上台後以先處理內政為由對中國按兵不動,實際也正在「消化」(或鞏固)前一階段的「成果」。

論惡化雙方關係 中國政府不遑多讓

第四,在這期間,共和黨政府固然惡化雙方關係,但中國政府也不遑多讓。比如,中國因政治原因而利用經濟手段「懲罰澳洲」(連中國媒體也不諱言),這讓注重盟友關係的拜登難以容忍。香港政府大規模拘捕參加「民主派初選」的政治人士,中國認為是內政,但在美國看來是侵犯人權和自由,刺激更注重人權的民主黨。

中國還在拜登就任後一小時宣布制裁28個美國公民,包括剛卸任的高官。即使制裁可以算是對等的,但時機選擇值得商榷。或許中國認為他們卸任後已是平民,又是共和黨人,這時制裁會降低影響力。但拜登剛說自己是「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也)「為不支持自己的美國人服務」,此舉無疑是「打臉」新政府。還不如在拜登就職之前,表示這是「特朗普時代的恩怨」對中美關係衝擊較小。

總之,拜登政府上台後,美中關係仍無法樂觀。

註1:on.wsj.com/2KSaZwV

註2:bit.ly/3ch22su

作者是旅美歷史學者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