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港人重拾娛樂八卦 政治內容末路?(文:陳帆川) (09:00)

坊間有很多民意調查,但最公正的還是網絡流量排名。過去兩周,香港人最愛看的,就是娛樂新聞。看Google和YouTube趨勢,可以明顯感覺到香港人的口味回到2019年「反送中」前的時代。

按新聞人的標準,近期最大的新聞是香港初試「封城」,但Google告訴我們,這地區性的封鎖,震撼性和吸引力原來及不上湯怡奉子成婚,以及鄧紫棋疑似舊愛、大陸男星華晨宇育有女兒。YouTube上除了《鏗鏘集》獨當一面,最受歡迎的節目是大陸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至於港人茶餘飯後的最熱話題,恐怕不是移民和疫情,而是抽新股。

筆者3周前寫過,疫情令市民逗留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令長篇大論而又獲YouTube演算法支持的「石頭」內容崛起,因此嚴肅的《鏗鏘集》也能成為排行榜常客。不過大眾的耐性始終有限,當政治熱情逐漸流逝,《國安法》成為新常態,大家自自然然又會局部回到昔日的生活,尋找娛樂。

在「太平盛世」下,分析性的政治內容很難保持往日的優勢,只得精雕細琢的節目能夠突圍而出,其餘都要讓路給嘻嘻哈哈、娛樂八卦及股市行情。當防疫措施放鬆,市民可以重新出門娛樂,網民對於冗長的資訊,耐性必然再下降,令「沙子」內容需求增加。

「流水」內容或更值得創作者注意

所謂「沙子」內容,即是短小輕鬆的作品,給手機用戶隨意翻看、填塞空檔。不過這類短片市場競爭激烈,而且平台上由facebook獨大,創作者很難賺錢。除非facebook認真地保護版權,不然香港的短片類內容在抖音的缺席下,只會繼續是內容農場的天下,例如看之不盡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輯錄。

至於「流水」內容,可能更值得創作者注意。這類內容毋須觀眾百分百注意力,可以讓他們一邊看或聽,一邊做其他事。無綫之所以坐擁龐大慣性收視,正因很多家庭習慣了長開電視,讓家裏有點聲音,令無綫成為本地最強「流水」內容。網絡上的例子,則有YouTube上長達數小時的純音樂合輯、有聲書、Podcast等。

在政治和疫情雙重打擊下,香港人需要尋求出路;沒有出路,也起碼要自娛一下。時政內容的蜜月期似乎步向尾聲,但汰弱留強,淘汰一些嘩眾取寵危言聳聽的KOL,也未嘗不是好事?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