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抗疫學習「內地經驗」 應當學什麼?(文:歐陽五) (09:00)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已有一年多,屢受疫情困擾的香港終於開始採取「圍封」措施。連此前曾提出「群體免疫」的美國,也在新任總統上台後正式發布「百日口罩令」,並提出進入「戰時狀態」。足見對新冠病毒有一定了解後,公眾已更傾向於嚴格而謹慎的防疫措施。

香港抗疫一年,政府和市民都很辛苦,但效果不彰。除香港身為國際交流中心,難以控制境外輸入病例外,因修例風波而撕裂的社會也加劇了聚力抗疫的難度。政府在採取措施前,在各方利益平衡、需求溝通、情緒安撫方面,都耗費不少精力。曾有不少人建議「效法內地」,亦是支持反對聲皆有。此次採取「圍封」措施,政府的行動也是慎之又慎。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教授威廉.哈茲爾廷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汲取中國經驗是白宮的最大失敗。有人調侃,拜登上台後的抗疫新政,是照抄「中國作業」。不管拜登是不是汲取了中國經驗,美國政府都終於擺脫了種種桎梏,開始了正確的行動,美國民眾將因此受益。香港市民也終將認識到,特區政府的抗疫措施日趨嚴厲,最終受益的是香港社會、是每一位市民。

疫情之初,內地抗疫措施多遭外界詬病,過於「硬核」不近人情。事實證明那些看似過於謹慎的抗疫措施是有效且必要的。內地早期對疫情有足夠的重視,捨得花人力物力建立深入社區的防疫體系。雖然社會一度「停擺」,中國卻成為最早復工復產的國家,並成為去年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目前在內地,絕大多數地區的民眾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對香港來說,實應借鑑「他山之石」。如今,香港對疫情高風險地區實施「圍封」措施,中央援建的抗疫臨時醫院也將啟用。林鄭月娥表示,該醫院工程引入的新技術對日後的抗疫工作極有參考價值。筆者認為,內地經驗有益之處並不在於「火神山醫院」的隔離治療方法,也不在於「圍封洗樓」的排查檢測手段,而在於抗疫思維。

(1)從聚焦實際問題出發,不受固有觀念束縛的態度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情、團圓比天大,內地能夠因疫情而有效減少節日返鄉和聚會,實屬難得。另外,內地長期以經濟發展為導向,而疫情當前,能夠迅速轉變思維將防疫視作第一等事,這是很多國家和地區難以做到的。在內地不少地區,人們還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一次也因疫情而改變,如今幾乎做到全民公共場合戴口罩。

本輪疫情中,一些歐美國家貽誤防疫時機,都與固有觀念甚至偏見有關。至今香港仍有抗疫政策是否限制自由的爭論,也有人將內地抗疫的卓有成效歸結於制度優勢,認為香港學不來。筆者認為,一項疫情控制的措施有效與否,首要考慮的應是現實有沒有需求和必要,而不應是制度不同能否複製。若有必要,那大家就一起來克服困難。應該意識到,嚴厲的抗疫政策與制度、意識形態無關,而是有治理能力的政府和有責任感的公民能否達成共同選擇。

(2)拒絕思維和制度的僵化

入冬以來,內地疫情有抬頭之勢,一些城市開始沿用此前的「戰時狀態」政策——在疫情之初,宣布「戰時狀態」是各地政府對突發事件反應迅速的標誌。而本輪疫情,內地官媒也呼籲勿對「戰時狀態」濫用,認為眼下新冠疫情雖有抬頭但遠不如去年初嚴重,「戰時狀態」非必要不使用,並呼籲防疫措施常態化。

北京新一輪排查,為避免人員聚眾,一些街頭流動檢測點幾小時內改為社區上門檢測。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不再透露涉及感染者隱私的性別和年齡,只有日期、地點等有效信息,顯示各項政策正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如果用一句話講清楚什麼是「內地經驗」,那就是從解決問題出發,行動迅速,不斷根據情勢調整應對策略,用內地的話語講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