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民主燈塔」遭創對香港的3點啟示(文:歐陽五) (09:00)

當暴徒衝進美國國會大廈,美國「民主燈塔」的形象遭受一記重擊。這場姿態難看的政治鬧劇自然是民粹主義對民主制度的攻擊,但其背後也反映出美國的深層次問題——不可調和的社會分裂,難以形成共識的政治局面。而美國的政治制度又決定了,在這種局面下,一旦一方勝選,另一方的利益和意願便難以得到體現。所以,才會出現選民對選舉結果歇斯底里的「不接受」。因此,筆者認為,在該事件面前,對美國制度的反思應勝過對民粹主義的抨擊。

「三權分立」是「美式民主」運作的核心。該理論認為,一旦形成「三權分立」的局面,社會像一台精密的機器,自行運轉,不會出錯。然而,好的政治制度,不僅需要成熟的權力制衡體系,還需要暢通的意見表達體系、協調各方利益的機制、社會良好運轉的機制等。

政治的本質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與協調,而非對某種制度的迷信。若一項制度不能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就說明它亟待改進和發展。

美式民主的核心價值在於「權力制衡」。這作為對集權的警惕和規避是非常有效的,也十分有價值。但在政治活動中同樣重要的意見如何有效表達,利益如何協調與平衡,並沒有更細緻的描述。於是,「制衡政治」變成了「否定政治」。不同政黨輪番當政,任何政策都因反對者的存在而難以有效率地推進,當權者的施政也偏向於「利益短視」。集權對國家是種危害,過度分散的權力也無益於國家運轉。

對「三權分立」的迷信,造成了美國政治的惰性,使其難以正視並解決社會面臨的真正問題,難以發展成更成熟的制度。最好的制度應是能夠與時俱進、能夠根據社會狀况適時調整的制度。

近日美國國會大廈被襲一幕,與修例風波中暴徒衝擊立法會的情景何其相似,深入分析,兩者發生的背後亦有相似的原因。筆者以為,該事件對香港應有3點啟示:

(1)任何制度都應與時俱進 根據本土社會適時調整

美國制度甚至不能夠解決美國的問題,更何况別國異域。因此,之於香港,從中可以得到啟示,不僅是打破一些人對美式民主的迷信,還有在制度建設中,應更多注重發展適應香港本土的制度。

(2)政治制度的改進調整 應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

評價政治制度是否高效,一需看其是否適應水土,再則要看其能否解決現實問題,而非要將某個理論生搬硬套。任何制度都需要做到以上兩點,才可能不斷發展,防止僵化。

(3)共識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更為重要

與前兩者集中在制度僵化問題上的啟示不同,這是當今世界共同面對的新問題。

前資訊時代,意見表達工具稀缺,少數意見領袖能夠佔領觀點市場。社會容易整合,不易撕裂。而如今,互聯網使每個人都擁有表達意見的工具,人們又傾向於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這更容易在社會中形成分裂的小群體。而不同的群體,都在構建屬於自己的事實、觀點、共識甚至價值觀。而在廣泛社會中形成共同的認知、共識和價值觀變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社會對於共識的需求並沒有減少,甚至因為更頻繁廣泛的交流,共識變得更為重要。否則,過多的精力都用來否定對方觀點,而非解決當下真正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當下急需應對的新冠疫情。

曠日持久的修例風波,嚴重撕裂着香港社會。這造成的最直接、最明顯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在面對新冠疫情時,消極懈怠,不夠團結。民眾怪政府治理不力,而政府欲推行的防疫倡議和措施,也沒有得到民眾足夠的支持和配合。實際上,此處的共識與每個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

現代政治文明是港人十分珍視的香港特質,外界也評價頗高。如今,人們更應認識到,保持高度政治文明,更應從本土出發,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建立不同群體對話的平台和管道,為達成共識創造條件,對制度的僵化保持警惕,同時以更靈活高效的行政效率為改革導向,這或許是香港政治制度長青的道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