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還要向外輸送多少個啟德發展區(文:凌嘉勤) (09:00)

香港多年來受土地供應不足困擾,住宅單位供應往往追不上人口及住戶數目的增長。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認為,「明日大嶼」計劃正好為長期困擾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問題,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善用香港自己的建築廢料填海

社會上對「明日大嶼」的其中一項擔憂,是「明日大嶼」填海工程需要向外購買昂貴的海砂和機砂,大大推高發展成本,對香港的公共財政承擔造成沉重壓力。事實上,只要妥善利用不會腐化的惰性建築廢料,填海造地成本便可大幅下降。如何善用香港自己產生的建築廢料填海,必然是「明日大嶼」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香港市民每天都見到的建屋、拆樓、挖掘隧道和地庫、鞏固斜坡、重鋪路面、家居裝修等工程,每年均產生約1500萬公噸的建築廢料,當中約九成是惰性物料(註1),如岩石、混凝土、瀝青、瓦礫、磚塊、碎石及泥土等,適合用於填海。換言之,政府只要做好這些惰性物料的傾卸管理工作,使它們用於填海,便可大幅降低「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成本。

有人擔憂「明日大嶼」將與機場三跑項目一樣,面臨海砂價格暴升問題,令填海工程費用大幅增加,事實為何還需看前因後理。踏入1990年代中期,不少港人開始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填海計劃,反對填海的聲音漸趨強烈,政府承諾必先完成法定土地用途規劃後才會進行填海工程,加上其後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面對多年財政赤字,自此沒有策略性填海造地發展計劃,因而亦沒有提供公眾填土區。近年的港珠澳大橋口岸島及機場第三跑道的填海工程,受工程延誤影響,為求追趕進度只能以金錢換時間,高價向外購買海砂、機砂,致令公眾誤解填海工程必須購買昂貴海砂、機砂。

由於不能容納本港自己產生的建築廢料,自2007年起政府便將建築廢料跨境運往廣東省台山市的填海工地。據政府土木工程署資料(註2),香港每天要用數十艘躉船,從香港走170公里把填料運到台山,傾卸後空船回程,來回船程需時22小時。截至2015年香港已為台山填海造地640公頃,相當於兩個啟德發展區。

台山接收香港建築廢料造地的同時,香港卻受缺乏發展用地之苦,市民繼續為上車之難而望樓興嘆。我們不禁要問:香港還要向外輸送多少個啟德發展區呢?

政府去年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明日大嶼」研究預算開支約5.5億元,需時3年半,當中包括為鄰近交椅洲的人工島進行詳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以訂定填海範圍、土地用途,以及技術可行性,並就制定發展方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另外還需就連接香港島、中部水域人工島等交通進行研究。

鑑於「明日大嶼」研究的地理範圍及涉及工程項目的複雜性,以及難以預計公眾參與需時多久,若面對大量反對意見,甚或反對人士要求啟動司法覆核,加上政府仍需到立法會為每個工程項目申請撥款進行工程設計,並再申請撥款動工,最終才會進入施工階段。

以上種種過程均耗上相當時間。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即古洞北和粉嶺北)為例,它的規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在2008年開始,2013年研究完成,2015年分區計劃大綱圖獲行政會議批准,到2019年5月才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335億元前期工程撥款,前後歷時約11年。由此推算,研究工程更複雜的「明日大嶼」定必需時更長。若未能盡快展開研究,增加房屋供應的目標又將落空。

全面規劃需時 「明日大嶼」須盡快研究

要大幅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向來都沒有速成之法,填海就是一項長遠策略性投資。香港對「明日大嶼」這類策略性基建項目有豐富經驗,也有完善的行政和法定程序,這不可避免是一個冗長及複雜的過程,單是進行全面的規劃、工程及環境影響研究已需時數年。市民對「明日大嶼」存在各種各樣的擔憂和疑慮完全可以理解。政府必須盡快為「明日大嶼」進行全面和綜合的整體研究,取得科學和客觀的數據和資料,社會大眾才能理性地討論「明日大嶼」的利弊,客觀地審議項目應否實施、何時實施。

註1:發展局網頁:bit.ly/3nmFc5m

註2:土木工程署資料:bit.ly/37iS4DO

作者是規劃署前署長、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明日大嶼」專責小組成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