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河套發展遲緩 港府莫再蹉跎(文:丘健和) (09:00)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上月底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措施,其中以佔地87公頃、面積相當於香港科學園4倍的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最為引人矚目。報告指出,中央政府同意港深兩地政府合作,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以及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回顧歷史,河套區發展最早可追溯至回歸之際,由於早年深圳河治理工程關係,將位於落馬洲一段河道截彎取直,使本來屬深圳的土地劃歸香港特區範圍內,形成了現今的河套區。自回歸以來,港深兩地政府多次就河套區發展磋商,卻因土地業權問題等分歧,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2017年雙方簽訂諒解備忘錄,同意河套區業權由港方擁有,並將該地發展成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區。

雖然河套區發展方向已經敲定,但過去3年來發展進度相當遲緩,加上開通水電、道路接駁等「三通一平」基建項目需時,最快要到明年底才可交付首幅土地,園區第一期大樓預計於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至於第二期以後的項目,直到目前港府仍未有具體定案,可見整個河套區項目全面落成遙遙無期。

不見得港府有多重視吸引人才進駐

必須強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從規劃、開發、建造到落成起碼要7、8年時間,屆時園區落成後,能否滿足未來的產業需求呢?特區政府必須調整施政思維,摒棄以往因循守舊的做法,應當採取超前部署的模式制訂發展綱要,做好調研工作,並加強與學界、業界等持份者聯繫,從而讓河套區發展能夠迎合未來大灣區的創科發展需求。

發展創新科技產業,除了要有資金及土地資源外,吸引人才進駐是重中之重。觀乎特區政府的河套區規劃大綱,卻不見得對此方面有多重視。首先政府對該處的土地用途十分單一,僅局限在創新科技的範疇上,對於其他相關配套用地如高等院校、研究所、展覽中心等卻是欠奉。其次,河套區最大的先天不足就是位處邊陲,而且缺乏對外交通配套,鄰近只有落馬洲港鐵站,可以預見將來會成為孤島,試問如何吸納企業及人才進駐當地呢?更遑論提供人才公寓及相關生活配套。

凡此種種問題,歸根究柢皆因特區政府的規劃思維落伍,眼界仍停留在維港兩岸,沒有善用港深邊境土地發展潛力,也反映了特區政府缺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與深圳城市發展有機結合的觀念。

深圳政府決策具前瞻性

自2005年起,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建議分階段縮減邊境禁區;按計劃,將禁區範圍由原來的2800公頃縮減至400公頃,然則特區政府卻深受兩地區隔的思維所限制,一直沒有對邊境地段制定長遠的規劃大綱,任由土地丟空「曬太陽」,至於連接元朗及北區的北環線,更是只聞樓梯響。相反,10多年來,當局更長期將廚餘處理廠、堆填區、骨灰龕等厭惡性設施,設置在港深邊境地區。2015年,港府擬在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導致深圳蓮塘片區居民的強烈不滿,一度引起軒然大波。

相比之下,深圳市政府在港深兩地融合問題上的決策具前瞻性,即使面對可見的短期利益受損,但若然能夠促進兩地的共同發展,深圳當局仍能顧全大局,願意犧牲利益,作為對未來的投資。為配合香港發展河套區以及改善市內交通,深圳市政府重建位處市區黃金地段的皇崗口岸,主動騰出土地實行「一地兩檢」,取消貨檢釋出土地,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部分。

須摒棄兩地區隔的落伍思維

必須指出,香港與深圳應當處於「競合」關係:競爭與合作並存。隨着未來港深兩地融合政策逐步落實,特區政府必須摒棄過往兩地區隔的落伍思維,善用河套區的區位優勢,以點帶面地促進港深邊境地區以至整個新界北部的發展;並要盡力把握機遇,在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尋找定位,在「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交匯點上取長補短,加強兩地經濟產業合作互補,產生互相促進作用,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