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聖誕前讓愛人生活如常——與袁國勇教授商榷(文:徐家健) (09:00)

「It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without having to shut down the country again — and if we act today, could allow us to see our loved ones, go back to school and work, and travel — all before Christmas.」

怎樣可以在聖誕前停止COVID-19擴散?那邊廂,哈佛傳染病學系教授米納(Michael Mina)在《時代雜誌》提出以上承諾。聖誕前讓愛人生活如常——上學如常、工作如常、旅遊如常。唔使聖誕老人嘅,米納呼籲大家:「千祈、千祈、千祈,測試、測試、測試!」測試,是容許測試者在家中自行快測快知的「抗原測試」(antigen test)。

市場版願檢盡檢既快且密

米納的具體建議,是一星期內自行在家中進行兩次快速測試。不用強制,亦毋須全民,只要一半人口參與「既快且密」的自願檢測:每星期兩次,周一和周五,早上起牀,刷過牙後,做一次「抗原測試」,疫情便能夠在一個月之內受控。既快且密的自願檢測,還要配合適當的使用和隔離。每次測試之後,測試結果呈陽性的話立即再測試多一次,結果再是呈陽性便馬上自我家中隔離。第二次測試結果呈陰性的話,隔一天再多做一次測試。由於做「抗原測試」每次不用15分鐘,成本又遠比政府沿用的「核酸測試」(PCR test)低,加上可以自行在家中進行,一次再一次的測試大大提高整個檢測的準確度。

相比之下,袁國勇教授早前提出對全民檢測的看法:「有意義的全民檢測,須在幾天內完成,並停止上班上學,以及做好隔離檢疫才有效」,是純粹出於醫學角度。然而,控疫政策亦有其政治經濟含意。哈佛米納教授的建議,並非純從醫學角度出發,而是希望透過普及頻密的自願家用檢測,盡快讓社區回復上學如常、工作如常、旅遊如常。

經濟定律約束測試行為

袁教授又指,有輕微病徵人士透過政府門診或私家醫生接受病毒檢測,是找出確診病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這裏帶出兩個問題。其一,根據米納教授的建議,密密試,在家中自行測試的,大多是沒有病徵的。要求沒有病徵的人自願測試,測試的成本要夠低。這成本,包括金錢、時間、不便等。美國或本地沿用的「核酸測試」,問題之一是先要在診所進行,然後把樣本送到化驗所分析,因此往往要等上一天才有測試結果。到診所或政府檢測中心測試需要預約的話,時間和金錢等種種成本,導致實際上只有出現病徵或知道自己接觸過感染病毒的人才會花這成本測試。故此,即使「核酸測試」的「靈敏度」(sensitivity)比「抗原測試」高,在經濟學的需求定律約束下,測試不但難以普及,願意接受測試的人亦不會經常做。袁教授說得對,但他的對,是因為政府沿用「核酸測試」的成本在一般市民眼中太高了。

需求定律推斷,「核酸測試」在實驗室裏的「靈敏度」再高,測試對在社區中找出高風險播毒者隔離的作用始終有限,這是經濟學分析。相反,「抗原測試」方便測試者在家中一試再試,實際上頻密的測試比理論上靈敏的測試,對控制疫情更為有效,這也是經濟學分析。

傳染病學家與經濟學家要分工更要合作

日前,《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問:Should Isolation Periods Be Shorter for People With Covid-19?考慮應否縮短隔離時間,既有傳染病學的考慮,亦有經濟學的考慮。前者,近期研究發現,感染者的播毒高峰期為出現病徵前的2天至出現病徵後的5天;後者,需求定律約束下,縮短隔離時間有助鼓勵病徵輕微甚至沒有病徵的感染者進行快速測試和自我隔離。

COVID-19,是傳染病學問題;涉及控制疫情的公共政策,卻又是經濟學問題。又是經濟學問題,皆因感染、測試、隔離,都是受着需求定律約束的經濟行為。任何控疫政策,難免有其控疫以外的經濟含意。單由傳染病學者決定控疫政策,容易制定漠視成本效益原則的政策。

最近,米納更聯同3位經濟學者,透過數學模型去分析快速測試的成本效益。傳染病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合作成果,發現「抗原測試」的效益比成本高出4至15倍!

百分百落實防疫措施的代價

同樣是傳染病學專家,這邊廂,袁國勇教授卻呼籲市民在聖誕節盡量不要外出聚會,要過一個「安靜」和「心中有喜樂」的節日。袁教授似乎不知道,8月至10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4%。敢問袁教授,廿多萬失業大軍即使足不出戶,又怎樣過一個「安靜」和「心中有喜樂」的聖誕節呢?

袁國勇又表示,如果防疫措施百分百落實,確診數字可以清零,問題是市民和多個業界都做得不足。經濟學家又要問:確診數字清零的代價究竟有幾大?男男女女和食肆酒吧等多個社會界別樣樣做足的成本又是誰來埋單?最近外媒有報道,日本10月的自殺人數高達2153,比因疫情而死亡的人還要多,當中女性的自殺率更比去年同期上升超過八成,反映女性在疫情下失業和照顧小孩所面對的壓力可能比男性大。本地經濟數據顯示,近16年來高位的6.4%失業率,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相關數字更是11.2%。我不清楚限聚令之下醫護界的失業率如何,但從事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的失業率就只有3.2%。

同意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我們見到大量醫療人員、現職及退休公務員和輔助隊伍成員,眾志成城,肩負起醫學監察、個案追蹤、病毒檢測、檢疫及治療等大量工作」,但因限聚令進一步收緊而失去大量工作的無辜市民,對控疫的付出不一定比醫療人員少。限聚令等控疫政策除了違反私有產權,還涉及社會資源調動和收入分配等傳染病學以外的問題。確診數字清零的代價再低,為什麼要受限聚令影響的界別一力承擔?

最後袁教授亦批評一些自私的名人確診後不願透露接觸過誰,增加了當局追蹤難度。經濟學家再要請教袁教授:私隱何價?除了呼籲,傳染病學有否理論有效鼓勵市民合作?

需求定律的市場呼籲

自本年7月,米納教授在不同媒體介紹「抗原測試」的控疫成效,還設立網站rapidtests.org詳細解釋背後的科學基礎。密密試的快速測試,毋須在幾天內完成及停止上班上學才有意義。相反,推廣「抗原測試」的意義正正就是盡快讓市民如常上班上學。

聖誕前讓愛人生活如常。美國比香港優勝的地方,是有米納教授向民眾解釋測試的「頻密度」比「靈敏度」重要;香港比美國優勝的地方,是政府容許家用的「抗原測試」在市場自由買賣。先測試,後生活,為的是避免向身邊的愛人播毒。好好保護你的父母,如常回家做冬前先快快做一次「抗原測試」。我今年的聖誕願望,是可以約定你到戲院先測試後欣賞《消失的情人節》。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作者是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