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通識教育改革——減少震盪與不忘初心(文:吳壁堅) (09:00)

通識教育科的改革經歷震撼的一周,隨着教育局長的宣布,正式成為事實。作為任教本科超過10年的前線教師,對此百感交集。事實上,本科自2009年正式推行以來,一直爭議不斷,也有保科與殺科的分歧。現在局方一錘定音,希望能平息當中的爭議。新課程的名字及改革也未有任何的初稿,在此也不想妄下評論;對於這種徹底的改革是否適宜,現在評價也沒有意義。反而筆者在此希望能探討後續還有什麼可以處理,以減少改革帶來的震動。

減少改革對老師的震盪 是局方責任所在

取消IES(獨立專題探究)、減少課時,受影響的必然是前線教師,意味着通識科(筆者在此暫時仍沿用通識科這名字)的人手需求必然減少。最理想的估算,課時大概會減少40%,現在任教通識科的老師人手也必須減少40%。當然,這只是數學上的換算,因為實際減少的人手未必會是這樣。

通識科的課時縮減,必須從整體新高中課程改革的脈絡觀察,才能看出端倪。專責小組報告已清楚表明中、英、數、通4個核心科目課時會整體削減,而騰出空間讓學生多選一個選修科,又或修讀新的應用學習課程。所以,隨着每間學校選修科的增加,學校人手上也必然會適當調配,當中又以通識科老師的調配空間最為彈性,因為當初不少通識科老師也是從不同的選修科而來,現在只是可能回歸到自己本科任教;另一方面,通識科老師也比中、英、數老師容易調配,所以實際上也不會是削減四成老師。

所以,這次改革最大影響的,是一群專教通識科,又或在大學修讀通識專業的老師,他們調配的空間比較小,壓力會比較大。既然是次改革事在必行,筆者認為局方必須提供適切的方法,讓這批老師能順利過渡,以減少學界的震盪。首先,局方可提供指引,暫時凍結通識科老師人手3年,以讓他們從舊課程過渡到新課程,並藉着這段時間,讓他們持續進修,以作轉型。另一方面,局方亦可提供指引,優先讓這批老師轉型到生活與社會科或其他人文學科,並提供適切培訓,讓他們順利轉型。

每次改革也必然帶來陣痛,猶記得教育改革初期不少老師因承受不了壓力,導致輕生。任何人也不希望這些事件會再次發生,也應體諒這批老師在通識科這10年間的積極發展、盡其專業,所以局方既然必須改革,也希望他們能體恤這批老師曾經的付出。

就算名稱如何變 初心也不應變

教育局長在記者會提及新通識課程會加強《憲法》及《基本法》教育、提供內地考察的機會、取消IES,並列明重點概念等。筆者認為,除考評評級改變的爭議比較大之外,其他的部分在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已有提及,在此暫且不再討論。但是,筆者認為,無論課程框架如何改變,課時如何削減,通識教育的初心不應改變,包括文理兼通的跨學科特性以及其所展示的世界觀。

筆者在不同的報刊也一再提及,通識教育的精神在於文理兼通的跨學科特性,讓學生在滿足學習文、理知識的基礎上,自由選擇不同的學科,這與世界的新高中學制的精神接軌。既然現行新高中整體學制不變,只是個別學科的改革,那不論新通識也好、舊通識也好,這種精神也必須繼續堅守,而且更應藉此機會向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學界、學生、家長、僱主等闡明,以維持本科在新高中學制乃至於香港的價值。

再者,通識科基本上是唯一一科能讓學生整體並系統地認識當代的世界,這種價值也應保留。沒有人會否定我們必須加強憲法及基本法教育,而大部分也認同香港學生必須加強國民身分認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與世界接軌,認識當代世情,做到立足祖國,面向世界,而這種情懷也是香港一貫以來的精神。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所培育的學生也必須有這種視野與胸襟。通識科就是能夠展示這種胸懷的學科。

變幻原是永恒,在變化之中不忘初心,迎難而上,做好改變,才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態度。

作者是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