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當民運人士不再信民主(文:余衡方) (10:00)

11月5日早上,筆者如常打開社交媒體,卻看到一名流亡美國多年、圈中頗有點資歷和聲望的民運人士發文說,他經歷了人生的「第二個重要轉折」,因為「民主黨在大選中嚴重舞弊」。這次大選衝破了他心中的民主神話,認為「自由燈塔」不再,他宣布「從此淡出民主活動」。

民運人士不再信民主,而且是因為「民主黨舞弊」造成?不難看出這名老民運是一名「侵粉」(特朗普支持者,或稱川粉)。他的人生「第一個重要轉折」可能就是離開中國、投奔自由國度的懷抱,如今他可能懷疑前一個選擇做錯了,看來對他打擊甚巨,嚴重到要淡出民主活動。在海外民運、內地維權圈子中都有不少「侵粉」,他們本來與北京的中共政權為敵,近期卻因為特朗普而反目成仇,彼此絕交,多年「手足」之誼碎於一地。看到這種情况,圈中人無不目瞪口呆,北京如果知道,想必也掩嘴偷笑吧。

上訪沒有用?

本來,民運/維權圈子的分化並非新事。「侵粉」中有不少福音派教徒,無論身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或多或少受到美國保守教會的影響而支持特朗普。他們也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與民主黨的進步價值漸行漸遠;變本加厲地,他們將基督教信仰視為最高的身分認同,不信福音的就不是同路人,就算不信福音、支持民主都不行。內地前兩年被打壓的某個著名地下教會,當中就有「上訪者團契」,認為他們的訴求只有上帝能救,去北京上訪無用,所以放棄申冤追訴,積極在訪民人群中傳福音——這對誰有利?對福傳事業有利?還是變相助攻從「源頭」減少了上訪?

內地民運圈子在劉曉波《零八憲章》時凝聚起的極大團結,早就被打成一盤散沙。這裏固然有當局打壓、不少參與者默默淡出的原因,但內部撕裂造成的傷害亦不亞於此:如果受到政治迫害,尚有人聲援發聲;如果被兄弟「割席」,旁人幫哪邊都是錯,一腔苦水無從訴。

為撐不撐特朗普分化值得嗎?

香港也是一樣。反修例運動中凝聚起的「兄弟爬山」,如果因為撐不撐特朗普而分化,值得嗎?幸而香港大多數傳媒(捲入拜登兒子醜聞風波的《蘋果日報》另計),長期受《紐約時報》、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等美國主流大報大台的浸染,信奉真相、重視道德品質,不齒於特朗普團隊的下三濫操作,不與之同流合污。但無奈香港多數「侵粉」並不閱覽傳統媒體,而是活躍在社交平台,熱中轉發各種聳人聽聞的假新聞,更像內地水軍一樣動輒「出征」,到美國民主黨人士、撐拜登藝人等的帳號下留言攻擊,真真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新聞工作者大多有些「信息潔癖」,對來源不明的消息留個心眼、再三求證,而且傳統出版、播映操作流程層層把關,皆是為了建構、保住自己的公信力。CNN駐北京記者多次報道中國抗疫措施得力、檢測快速,他是「親華反美」嗎?不是,他很多時只是拍攝北京、上海、武漢街頭實景而已,例如以內地人願戴口罩、反襯美國國內對口罩的政治化取態;以內地黃金周消費暢旺,帶出抗疫成功才可經濟復蘇的道理,不能像美國那樣一邊感染個案節節攀升一邊要求解封。

難道真相力度還不夠?

《紐約時報》早前調查報道美國右翼資金與法輪功旗下「大紀元」傳媒的關係,頗能反映一些問題。「端傳媒」報道,台灣最受歡迎的幾個facebook專頁,大紀元集團包攬了前三甲之中的二者,在前50名中佔7席。這只是facebook上的統計結果,法輪功在YouTube上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視,「立場新聞」早前一篇對香港「侵粉」的訪問,對方也承認自己常看大紀元的YouTube頻道。而《紐約時報》對大紀元的調查報道,在「侵粉」眼中就變了「紐時赤化」「收了拜登錢」等等等等。反不反共是言論自由,但是否要用謠言來反共?是嫌真相還不夠有力嗎?

Facebook、YouTube也好,內地的微博、朋友圈也好,信息快速而碎片化,不止簡單「易入口」,更能入腦入心,與擅於長篇報道、深入分析的主流媒體剛好相反。特朗普是什麼人?如果不看他的總統身分,他就是一個常常浸在Twitter上的網友,而且帖文很多時是在品評電視節目,所以他的閒時狀態大概就是一邊看電視(大機會是Fox)一邊玩手機。特朗普帖文用詞簡單直接,小學生都看得明,不用講證據、不用前後一致,連拼字語法都不太講究,喜歡的就讚好,討厭的就發嬲——這與千千萬萬普通「網民」何等相似。

喜歡特朗普的人,有部分是喜歡他這樣的真性情、夠坦白,連自己輸了大選必然不會認的心底話都一早攤牌,不像其他華盛頓的「老油條」政客。因為如此,連他講大話、玩女人、大放種族歧視言論都可以原諒。而香港、台灣以及海外民運圈中的「侵粉」,則是認為拜登親華,而特朗普是對華強硬的「明燈」,所以紛紛歸附。「立場新聞」引用的一份調查指,香港、台灣最多人想特朗普連任,比例超過美國同盟國日本和韓國。

國際線「選邊站」是「不專業」

台灣總統蔡英文2016年曾因與特朗普通電話而令北京震怒,在她任內,AIT(美國在台協會)明顯更加活躍,美國高級官員連番訪台,創下紀錄,不斷踩上北京底線。正是因為蔡英文政府與美國現屆政圈的熱絡,令坊間有指台灣是否「押錯注」,如果民主黨上台,美台關係又會生變。逼得現任台北駐美代表蕭美琴要在facebook回應,代表處一直與兩黨保持良好關係——簡言之,不是「押錯注」,而是台北從來就「兩頭下注」。

那香港的「國際線」呢?盤踞美國幾十年的台灣懂得「兩頭下注」,但香港「國際線」初來乍到,就算意識到問題所在,卻不是人人識玩此道。早在「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中,曾撐香港的共和黨議員就在波特蘭示威中表達了「撐警」立場,那時開始「國際線」就已經感覺到尷尬。「立場新聞」引述在美研究員趙思樂稱,美國的實務政策圈是高度跨黨派的,但如果香港抗爭者表現出「撐侵」,他們對此人的評價會降低,因為意味着此人不懂「跨黨派」規則,「選邊站」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

力量押在虛幻偶像身上

是的,美國黨派政治本來就錯綜複雜,跨黨派政治更是另有一套,絕不是社交平台上的直線思維可以想像的。第一,是不是反共就一定要「策略撐侵」?特朗普上台意味着美國繼續鬆懈抗疫,而有美國這塊「疫區」在,全球經濟活動、商務航旅都難以真正復蘇,這對香港真的無所謂嗎?第二,是不是拜登上台就一定親華?拜登聲言要重建民主價值、維護國際同盟,要求中國符合國際規則,這策略一點也不可取嗎?

最後也是最重要一點,香港、台灣及海外民運將「反共」希望寄託在特朗普身上,意味着他們內心深處知道,只要美國不支持,境外「反共」就難以為繼。憑自己能力不足以「反共」,於是將全部力量押在一個虛幻的偶像,更不惜得罪同路人,這是何等可悲。

(原文刊登於2020年10月9日明報世紀版)

相關字詞﹕文摘 世紀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