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情下港人少了什麼、多了什麼(文:周永新) (09:00)

新冠肺炎疫情近日有放緩的趨勢,本地感染個案雖時有出現,但情况不算嚴重,擔心的,是進入冬季後會否出現第四波?現在誰也不敢肯定,張竹君醫生勸喻市民不可鬆懈,避免人多聚集。但市民抗疫確實感到疲勞了!公眾場所雖多置有體溫量度計,但只是聊備一格,「限聚令」的作用也不大,到處聚集的人群多視禁令為無物;如此下去,因控疫而訂下的社交距離措施,看來快將形同虛設。

控疫社交距離措施形同虛設

疫情緩和讓港人鬆一口氣,但10個月來造成的經濟損失,相信噩夢才剛開始。上月中,政府公布7至9月的失業數字,是勞動人口的6.4%,創「沙士」以後的新高,超過25萬人在市場上尋找工作。市民還未能消化失業的數字,隨即傳來國泰港龍停止營運及國泰大幅裁員的消息,裁員潮似乎陸續有來,不知何時才會完結?到11月底,政府的「保就業」計劃就會結束,不少老闆揚言,沒有了政府的補貼,結業、裁員無可避免。

有意見認為政府必須推行第三期「保就業」計劃,否則更多打工仔會失去工作,但財政司長陳茂波擔心,薪金補貼若延續下去,經濟復蘇又遙遙無期,財政赤字會超出負荷,政府實難承擔。11月過後,多少企業會步國泰的後塵,現在難以估計;不爭的事實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金融、地產、物流貿易、旅遊——隨着新冠肺炎疫病的出現,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打擊;情况會否每况愈下,筆者並非這方面專家,無法置評。但市民的生活,卻確實出現了一些變化:

少了熱鬧氣氛 相聚更有意思

第一,市民少了社交活動、多了家庭生活。因為社交距離限制,市民少了大型宴請,連結婚現在也只能邀請約50位至親朋友出席典禮:這樣的社交活動方式,自然少了熱鬧氣氛,但正因參加人數減少,親友間不再是寒暄幾句,相聚變得更有意思。新冠疫情日後若然受到控制,市民的生活會否回復正常?筆者覺得,過往港人筵開數十席的熱鬧場面,看來不至完全消失,也會收斂得多,宴請親朋戚友,一二十圍差不多了。港人也習慣了視像會議,實體聚會並非必要,將來可免則免。

家庭生活會出現怎樣的變化?疫情出現後,一家人共聚晚飯的機會多了,但情况是逼出來的,特別在食肆不可在晚上營業時,怎可不回家吃飯?但香港的居住情况實在太擠迫了,限制一旦放寬,相信市民還是喜歡外出吃飯。另一方面,市民多了時間留在家中,家庭關係會否有改善?表面看來,相處的時間增多,彼此應可增加了解,但研究顯示,家人關係重質不重量,接觸多了,摩擦也可能增加,所以家人能否融洽相處,最重要還是彼此能否體諒和愛護。

市民收入減少幅度因行業而異

第二,市民少了消費、多了保健產品。年初以來,香港的生產總值連續3季下跌,市民收入減少,消費自然疲弱。從7至9月的失業率來看,雖然整體是6.4%,但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失業率是11.7%,差不多是平均值的兩倍;另一方面,金融、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是4%,可見裁員在這些行業並不嚴重。總的來說,市民的收入減少了,但減少的幅度因行業而異,公務員便沒有減薪,從事金融、保險和地產的人士,收入還可能有上升呢!

這也說明,為什麼「限聚令」稍一放寬,市面立時恢復旺盛,大型商場人流不絕。不少市民看來仍有很強消費能力——君不見地產新盤出售,認購的人龍見首不見尾!不過,若然到基層家庭較集中的地區看看,便知道情况並不一樣;雖然店舖多可支撐下去,但售賣的貨品和提供的餐飲服務,定價比對以往不但沒有上升,還得適應當區居民的消費能力向下調整。明顯地,疫情影響下,市民的消費形態正出現兩極化:有些趁貨品和服務價格下調,增加自己的消費,有些卻因收入減少,消費必須精打細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因疫情多更加着重自己的健康,任何產品和服務有保健作用的,過去大半年都大受歡迎,連帶近月最熱播的電視廣告,有三分之一都與保健有關!這種趨勢會否在疫情過後延續?現在預測還早一些,但正如環境保育一樣,市民的保健意識提高了,潮流看來不會驟然消失。筆者認為,政府應順勢推廣保健教育,消委會也應多測試市面上售賣的各類保健產品,確保消費者的權益。

港人不習慣太多個人時間

第三,市民少了群體聚會、多了私人時間。什麼網上教學、在家工作、市民不應群體聚集等,造成的效果就是市民少了參加群體活動,而相對上,個人控制的時間多了。筆者以前講過,網上教學的最大弊端,是學童少了與同學相處的機會,間接影響他們性格的成長和學習社交技巧的機會。另一方面,約45萬獨居或雙老家庭長者失去或減少社交生活,身體機能和精神健康可能出現退化,安老服務工作人員必須加倍注意。總的來說,社交距離措施使群體活動受到限制,對年幼和年長的都有負面影響。

市民為了兩餐日做夜做,平日生活出名的忙碌,現在因為疫情,個人的時間多了:在家工作的可按公司要求支配自己的時間、上班的可彈性返工放工、過往頻頻應酬客人的也有藉口減少了。這樣,大半年過去,打工仔是否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否懂得善用自己的時間?近日有報道稱,因為多了人在家工作,家暴個案增多——這也不難理解,香港居住環境狹窄,不容許個人有太多空間,現在多了人在家裏一起睇電視,選台若不互相遷就,初則口角,繼則動武,一點也不出奇。

另一方面,因着政府實施社交距離措施,什麼靜思班、冥想課、性情修煉等在市場應運而生,目的就是要幫助個人打發獨處的時間——可知多人聚集,個人在群體中很容易忘記自己和周遭事物,但單獨一人,一旦靜下來,怎樣面對自己和外間一切,並不是容易的事。

市民都希望疫情過後,香港能夠回復以往的模樣,就算不是全部,也不至如國泰港龍一樣,停止營運;但種種迹象顯示,香港再不一樣了!疫情下,港人生活出現的變化,不盡是壞處,也有不少好處:多了時間與家人共聚、減少過去浮誇的消費、更多自己支配的時間,這些都是過往難得的幸福!盼望疫情過後,這些美好的一面,不至離我們而去!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