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鏗鏘集》編導被捕 不止是打壓新聞自由(文:陳帆川) (09:00)

警察拉完民主派議員,趁着美國大選前夕再拉香港電台知名編導蔡玉玲。當中涉及的罪名,看在外行人眼裏似乎很嚴肅,但有查冊經驗的記者聽到後無不「O嘴」,因為那實在是芝麻綠豆得不能再芝麻綠豆的指控。

執法者反應之大 不符正當比例

在香港做調查報道,查冊是最常用、最有力的途徑,不論是查土地登記、公司註冊、選民登記還是車牌註冊。我們常看到的針對官員的物業僭建報道,也是查冊查出來。在查冊之前,查冊人要填報查冊原因。如果查冊涉及私怨,例如用來查出住址再登門報仇,當然有錯,但記者查冊毫無疑問出於公眾利益,查冊過程也透過鏡頭公諸於世,執法者今次揪着記者的疑似填報失誤而大做文章,反應之大明顯不合乎正當比例。

拘捕記者,首先的聯想就是打壓新聞自由,然而拘捕不同的記者,其打壓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記者可以非常籠統地被歸為4類,排名不分先後:第一是炒稿類,即是搜括網料和其他媒體報道,修改標題和圖片,拼湊成自己新聞的;第二是採訪類,亦是大眾最熟知的一類,即是跑在示威前線,或在現場採訪官員和團體代表的記者;第三是常常引述消息人士放風而撰寫報道的資深記者;第四則是調查記者,亦是蔡玉玲在7.21元朗事件報道裏的角色。

若再受打壓 監察政府威力必大打折扣

在大眾眼裏,出鏡愈多、愈熱中於在facebook上罵政府的記者,就是好記者;但在新聞同業的標準裏,獨家調查報道愈出色,愈能揭發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事件,而且證據確鑿,才是一流記者。負責在《鏗鏘集》調查7.21事件、兼任記者角色的港台編導,毫無疑問在此之列。兩集相關報道客觀地向公眾呈現事件裏的諸多謎團,也為正在調查事件的警方提供大量有用證據,屬於「反送中」運動裏最重要、最高點擊的新聞報道。

調查報道比起公眾熟知的前線報道,門檻和難度也高出極多,因此業餘和新進記者多半選擇上前線報道現場,鮮見他們涉獵調查,除了因為做調查的經驗與技術要求高,所花時間也不足為外人道,且不保證有收穫。今時今日,出色的調查記者和報道買少見少,若再受打壓,監察政府的威力必大打折扣。

對於7.21,不同人可以持不同意見,反黑衫或反白衫悉隨尊便,但事件真相卻永遠只有一個。而守護真相的人,在輿論兩極化的今天是無可取代的。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