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高度融合不如求同存異(文:李宇陽) (09:00)

在灣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加強與內地城市的合作已是大勢所趨,但繼續保持自身的發展路徑並發揮其獨特性才是根本。畢竟,香港回歸中國的最大原則,便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香港實行有別於內地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結構性的差異是無法也不應該改變的。

深圳的成功得益於政策,香港的成功得益於市場,兩者的發展路徑及歷史脈絡不能相提並論。今時今日的香港對於中國的議價能力和談判籌碼無非就是兩點: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及普通法體系。而這兩點也恰恰是中國經濟在走向全球化、現代化所需要的充要條件,只要一國兩制及外匯管制一直存在,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輕易取代香港的地位。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以聯繫並服務於全球資金方及中國資產方為核心。一方面為中國企業及平台籌集境外投資機構的外匯資金,另一方面又服務於離岸投資人,投資中國但免於受中國的資本管制。然而,自香港回歸以來,坊間就一直流傳着其優勢已日漸消逝,隨時會被內地一線城市所取代的傳言。更有不少精英認為要想避免出現這一情况,香港應該主動積極地融入到內地市場。但筆者卻認為兩者之間應是合作大於競爭,互補高於融合。

中央希望香港專注自身職能 非盲目融入

如果僅看數字,香港的GDP已跌至只佔中國不到3%,並被內地很多城市超越,但為何至今仍然只有香港作為外匯投資中國的切入口,而非內地其他城市?原因很簡單,相對於香港,內地還未形成一個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公平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仍需進行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以滿足內外部需求。但香港在百年全球市場的洗滌下,一直謹慎地與內地經濟分隔,從而保持着「離岸」的關鍵角色,這也是中央將香港有別於內地的本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香港主動融入到國家五年規劃,中央曾一度抱有懷疑,直到2011年十二五規劃才首次以專章將港澳納入其中,但距離香港政界人士在2006年兩會期間提出相關建議已有5年之久,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亦表示「『十二五』規劃都是支持香港的發展,中央的規劃絕不會代替香港的自身規劃」。中央之所以採取如此謹慎的態度,就是因為香港現行的商業模式及經濟運行軌迹是得到國際市場認可的,希望其專注於自身的重要職能以滿足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需求,而非盲目地急於融入到內地經濟市場。

仲裁調解服務 香港優勢盡顯

另一方面,香港的法治基礎一直以來都深受世界認可,並且在對權力制約及平衡上也秉持得相當不錯。根據最新的「世界正義工程法治指數」排名,香港在本年度世界排名第16位,再次清晰肯定香港對其核心價值的堅守。客觀地說,這種軟實力上的對比,無論是在法治傳統還是法制體系健全等方面,內地確實遜色一籌,但內地所缺也正是香港所長,補充內地法制的不足,尤其是在國家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當有愈來愈多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及海外資本注資中國這一雙向互動的過程,勢必會產生大量的法律糾紛,而在國際法律及以仲裁與調解方式解決爭議服務方面,香港優勢盡顯。尤其是在2019年4月律政司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了具開創性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以及2020年1月1日起中國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司法解釋》等法律文件後,在以調解及仲裁解決國際商事爭端方面,香港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將會更加鞏固,依然發揮着其他城市難以替代的角色。

發揮獨特性 助中國進一步經濟現代化

「一國兩制」的背後其實就是兩種思維價值觀的碰撞,只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才能求同存異。香港沒有必要完全照搬「深圳模式」,也不應該否定自我發展路徑。本質上,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及經濟制度想要實現高度融合就是一個難題,香港雖然離不開內地市場,但並不意味着要完全融入進去,只需要做的就是在與內地城市加強合作的背景下,繼續放眼全球經濟運作,以發揮自身的獨特性,從而幫助中國進一步實現經濟現代化及國際化,這才是其根本任務。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