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國推動內循環的路徑及香港的機遇(文:董禹) (09:00)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針對中國的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在世界產業鏈重組變革的大背景下,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可能會被逐漸取代。為最大限度削弱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其他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幫助經濟進入良性且可持續發展的秩序中,中國政府提出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在核心科技領域形成集群競爭力,進而構建完善的內循環體系,並最終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內外雙循環。

(1)構建內循環的經濟與政治價值

構建經濟內循環是中國擺脫目前新冠疫情影響以及中長期出口疲軟的現實需要。在經濟全球化暫時受阻的情况下,單純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的慣性做法已不合時宜,只有將重心向內轉移,大力刺激和發展內部消費市場,才能從容應對世界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緩衝其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後疫情時代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將受到挑戰,各國政府對本國經濟和市場的干預力度會逐步提升。內循環戰略可看作是對中國傳統發展模式的一次主動調整,以此解決產能過剩和供給短缺並存現狀等深層次經濟問題。

需要釐清的是,構建內循環戰略並不意味着「閉關鎖國」、「單打獨鬥」,而是通過擴大內需,把內循環與外循環有效結合在一起。

(2)以國內市場進一步整合保障內循環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內市場存在着比較嚴重的分割現象。隨着對外開放水平的逐步提高,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更加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的負面影響突顯。儘管2004年前後中國市場逐步從分割趨於整合,但中國國內市場的一體化水平仍然較低。

市場一體化是構建內循環的前提條件。中央政府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引導東部技術和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帶動中西部城市和地區發展,打造中西部區域的都市圈和一體化市場;各地區政府要加強溝通協同,淡化經濟主體意識;企業要擺脫地域性限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內循環的各項措施能夠順利進行。

(3)以科技突破促進內循環

中國利用後發優勢彎道超車,在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高鐵、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關鍵技術方面仍受制於人。可預見的是,未來中國將很難再輕易獲得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人力支持,但這也為中國在科技領域進行調整、推進產業升級和增強自主創新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未來,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高科技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引導和平台作用,整合全國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鼓勵企業增強主體性、自主創新性和高附加值性,依託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進一步推進信息化,走以科技為主導的產業化升級道路,從而拉動整體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4)以擴大內需推動內循環

在構建內循環的大背景下,政府要加大救助和補貼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力度,全面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全民可支配收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此外,要完善各項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改革,增加人民福祉。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消費者海外購買力暴漲,如何將這部分購買力留在中國是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然而,品牌的打造以及產品質量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中國眾多企業在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中一直扮演着代工角色,在當前大環境下,這些企業不得不轉向國內價值鏈。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幫助這些企業順利實現角色轉化以及產業升級。

(5)香港在構建內循環中的機遇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香港出現了一些聲音,過分誇大香港對於中國的核心功能,甚至認為香港決定着「雙循環」戰略的成敗。不可否認的是,在人民幣沒有國際化,大陸金融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大前提下,香港依然是中國吸納全球資本的最優選擇。然而,隨着澳門、海南、上海和深圳也在積極打造符合自身條件稟賦的金融生態,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另一方面,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取得與新加坡截然不同,這既歸功於港英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香港人的努力和對專業誠信的追求,也更加得益於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其巨大的市場體量,三者缺一不可。實際上,比起西方所謂的背書和資金,香港想保持在金融領域的優勢更需要依靠大陸強大的腹地。

此外,也有人擔心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會對香港產生毁滅性的打擊。透過《香港關係法》,美國將香港視為獨立關稅區,香港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實行低關稅;美國與香港可訂立雙邊協議;可自由兌換美元,執行匯率聯繫制度;簽證審批待遇有所不同等。這其中貨幣自由兌換、港幣與美元掛鈎,是香港對於中國大陸最為重要的價值之一,但目前為止特朗普政府在這一點上尚未採取行動。其背後可能有兩方面深層次的原因:第一,隨着愈來愈多中概股在香港上市,香港成為美國資本投資中國,進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的平台;第二,港幣與美元完全掛鈎,能夠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而貨幣優勢正是美國的根本利益所在。由此可見,特朗普對香港制裁的本意是為了轉移因疫情失控、種族歧視所引發的一系列國內矛盾,尋求第二任期,並不會輕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制裁香港的確會對美國和香港的雙邊貿易產生負面影響,但這並不會阻礙香港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

內循環戰略的提出加上香港《國安法》的頒布,為正處在經濟深度衰退的香港提供了再度發展的良機。回歸後,香港在中國經濟的外循環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香港自身並沒有抓住發展機會,屢屢錯失良機。未來,香港應積極參與到內循環的構建當中,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優勢產業作為突破口,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或成為內地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進而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再創新的輝煌。

同時,香港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可以繼續發揮其不可比擬的中介作用,將中國內需市場與全球市場進行有機關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最大程度上幫助內地吸收和利用全球優質生產要素和科學技術,從而加速實現構建內循環的目標。

作者是天大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