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政治陰影下的學校課程檢討報告(文:葉建源) (09:00)

林鄭月娥成為特首之後,曾銳意推動教育發展,一口氣成立了8個專責小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小組)就是其中之一。小組在2017年12月召開第一次會議,去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到今年9月22日完成最後報告並發表。由2017年到2020年,香港社會已經跨進了完全不一樣的世代,這份最後報告也難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

對低年級壓力問題 沒可操作計劃

先說說定位。香港的課程和考試,分別由常設的「課程發展議會」及法定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負責。至於這個小組則屬臨時性質,呈交最後報告便會解散。小組去年把這次檢討界定為「現行課程持續更新過程的一部分,而非另一輪課程改革」,在最後報告亦表明「專責小組只會提出方向性建議,不會深入探究個別政策或科目的推行細節」。這是個很好的定位,近20年來香港教育經歷各種動盪,早已元氣大傷,不宜追求石破天驚的革新;讓我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制度和課程,在鞏固和調整中尋求發展,是更適合的做法。

但改變還是需要的。學校課程太深太多,特別是連沒有公開考試的低年級學生,都因壓力導致身心疲乏,過度焦慮,無法均衡發展,早受社會各界詬病。小組去年也點出這問題:「學校訂立的校本家課和評估政策亦應一併檢視,確保家課量不超乎學生所能應付,亦不會剝奪他們運動、消閒、休息、玩樂和發展興趣的時間」。然而,在最後報告中,小組仍然只是建議「引導學校檢視校本家課及評估政策的制訂和推行」,再不然就是談談「學時」的概念,以及「長遠」考慮刪減小學科目的課程內容等,一切原地踏步,缺乏迫切感,也沒有可操作的計劃,令人非常失望。

高中縮減內容 為何不考慮選修科?

社會另一焦點是新高中課程,維持4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通識)必修必考的地位,保持課程和文憑試的穩定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小組在考慮縮減各科內容以創造空間時,卻只把眼光局限在4個核心科目內,而不同時考慮其他選修科,則令人費解。這令我想起已故「企會財課程關注組」召集人麥肇輝老師,他生前批評「企會財」科要學的內容太多,師生都吃不消,大力要求分拆學科,便是一個例子,為何小組不考慮呢?

通識7項新建議 諮詢文件沒提及

新高中各科之中,又以通識科最受注目,新建議也特別多,9項建議中,竟有7項是諮詢文件沒提及的新事物,在沒諮詢的情况下提出,未免讓人想到與近期的社會事件有莫大關係。無論如何,我希望社會能用平常心對待這一科,避免戴上政治性的有色眼鏡。

小組的建議之一,是容許學生選擇不做「獨立專題探究」(IES),將它轉為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然而,不少通識科老師對「獨立專題探究」甚為重視,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一環,如果變成可做可不做,將可能把通識科變成由「筆試定生死」,對學生的壓力更大,尤其對弱勢學生而言,與檢討宗旨背道而馳。其實,小組在這個問題上已違反了自己的定位,進入學科的細節討論;小組何不把這項建議交給課程發展議會下的相關委員會考慮,而要急於一錘定音呢?

建議之二,是支持教科書送審。其實,基於通識科的特質,老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材和素材施教,不應限於所謂「教科書」。而任何學科的教科書送審制度的目的,都只應是保證質量,而不是把政府的官方意識形態或觀點加諸教科書之上。

建議之三,是要求「教育局支援學校領導層加強學校自我檢視和內部質素保證和問責的機制,以保證校本學與教材料的質素……」其實政府應信任前線教師,無論是選取教學材料及施教,都會努力符合教師專業守則和專業的精神。

還有一個建議,是關於教育局和考評局應該加強共識和通力合作。然而目前教育局在考評局多個委員會都設有代表,溝通機制早已具備,這建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考評局是獨立機構,按照法例運作,無論如何,維持考評局現有的法定地位和專業獨立性,以確保香港公開考試的嚴謹度、保密性和公信力,是至為重要的。

有些內容語焉不詳 需公開問答澄清

總的來說,小組並未能圓滿回答它自己提出的一些關注,在政治大形勢下,也有一些語焉不詳的內容。這些情况,有需要通過公開的問答加以澄清。可惜小組發表最後報告當日,並未有按慣例舉行記者招待會,反而只向少數被甄選的傳媒解釋報告內容,不符合開誠布公的施政原則。我認為小組有必要採取其他方式,向公眾和教育界詳細解釋其政策建議,彌補這個缺陷。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育界)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