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一年過後,抗爭運動會如何延續下去?(文:李立峯) (09:00)

踏入6月,反修例運動一周年了。一方面,在限聚令之下,警方反對一切遊行集會申請,民眾無法正式舉行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國安法》即將到來,也很可能會提升參與遊行集會的風險,到目前為止,抗爭運動的氣勢固然跟去年6月不能同日而語,但另一方面,從民意調查數據看,香港市民對政府和警方仍然充滿怒氣。在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5月下旬進行的民調中,仍然有45.8%被訪者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為0分,47.5%被訪者對警方信任度為0分,在國安法的陰影下,41.4%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落實情况的滿意度為0分,再加上超過六成市民反對中央政府繞過香港立法會為香港訂立國安法,足以支持社會運動的民情仍在。

支持社會運動民情仍在

調查中的另一題,問被訪者「支持定反對反修例運動以各種方式繼續延續下去」。結果,支持的有39.1%,反對的有39.2%,回答「一般」的有19.2%,其餘為不知道和不回答該題目。表面上,支持和反對的市民同樣多。不過,回首2014年雨傘運動後期,到了11月的時候,在民意調查中贊成示威者撤退和停止佔領的比例高達約七成。相比之下,考慮到有大約20至25個百分點的市民本來就不支持反修例運動,亦考慮到香港現時的經濟狀况在疫情之下已經出現了很實際而嚴重的問題,四成市民反對反修例運動延續下去,其實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比例。

如果把被訪者以年齡劃分,15至24歲的年輕人當中,71.9%支持運動延續下去,在25至39歲的市民中,51.9%支持運動延續下去,在40至59歲的市民中,相應的比例下降至35.6%,在60歲或以上的市民中,只有20.3%支持運動延續下去。

若把被訪者根據政治立場分組,本土派支持者中,86.4%支持運動延續下去。在民主派的支持者中,62.4%支持運動延續下去。不過,在中間派或無政治取向的市民中,反對運動延續下去的比例均高於六成,在建制派支持者中,94.1%反對反修例運動延續下去。建制派支持者反對運動是很自然的事,支持反修例運動延續的市民比例沒有比反對運動延續的比例高,主要是因為中間派和無政治取向的市民都傾向不支持運動延續。

「不支持延續」者  或只是覺得要計算成本效益

同時,我們也可以說,在最支持反修例運動的年輕人中,支持延續運動的比例,也只是僅僅超過七成而已,在民主派的支持者中,支持運動延續的也只有六成多一點,就算是本土派支持者中,也有一成多沒有表示支持運動延續,一個可能原因,是部分運動支持者覺得在國家機器和警方持續強勢的狀態之下,勉強以實際行動去延續反修例運動,不見得會有正面的效果。在過去幾個星期,網絡上也有質疑現時的抗爭行動是否只是「送頭」的聲音,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運動已經迫使中央政府主動「攬炒」香港,中美已經向對方出招,大國博弈開始,香港抗爭者的街頭行動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換句話說,不支持運動在這一刻延續下去,不等於不支持運動本身,那可能只是覺得需要小心計算行動的成本效益。在調查中,我們可以通過市民對國安法的判斷和對運動延續的支持度之間的關係來看這一點。調查中有63.5%被訪者擔心國安法會侵害香港的公民權利和自由,不擔心的市民比例只有26.8%。不擔心國安法會侵害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市民是政治立場較為保守的一群,所以,他們當中有92.2%反對反修例運動延續下去。擔心國安法會侵害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市民理應是較支持民主自由的一群,但在他們當中,也只有59%支持反修例運動延續下去,23.6%在運動應否延續的問題上回答「一般」,有15.1%更加是反對運動延續,但這些反對應該不是出於對理念的不認同,而是出於對現實狀况的憂慮。

在民調數字以外,4月底開始到5月份各商場的「和你Sing」、每月21日和月底的紀念行動、5月24日的遊行、上星期四(6月4日)晚在維園以至全港各區出現的悼念活動,以及星期二(6月9日)中環出現的遊行,都顯示了不少香港市民仍然有採取行動的決心。通過限聚令和快要到來的國安法,政權可以說是以先發制人(preemption)的方式應對運動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事實上,以上提到的行動的參與人數,亦的確比起去年的相應行動的參與人數少了很多,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也可以說,各種行動在非常不利的環境下仍在進行,反修例運動到了這一刻,仍然在等待機會再次出發。

抗爭與日常生活連結的趨勢  可能延續

回顧去年6月至下半年的發展,6月份的和7月1日的大遊行之後,運動本來就要解決持續性的問題。結果,地區遊行提供了一個初步方案,並配合連儂牆把運動帶到全港各個社區。其後,機場集會又提供了另一個為運動「造勢」的方法。8月底的人鏈行動,到了9月時由中學生接力進行。同時,9月及過後也有商場集體唱「榮光」的行動,後來演化至「和你Shop」。到了年底及今年初,則有建構「黃色經濟圈」和組織工會的工作在進行。反修例運動其中一個成功的地方,是它大幅地擴展了人們在社會運動的行動劇目(repertoire of contention)的想像。過去大半年,甚至有向外國輸出抗爭模式的現象出現。

限聚令不可能永續下去,大規模和平遊行示威仍很有可能重來的,不過,在集體行動的風險似乎比之前有增無減的情况中,大規模的激烈衝突再次出現的機會不大。發展下去,其中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運動延續去年底左右開始的趨勢,嘗試把抗爭與日常生活連結起來。無論如何,政權不見得會容易讓步。但要抗爭運動銷聲匿迹,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始終,如何在無大台的情况下,以創新和不停流變的方式來應對客觀狀况的轉變,對反修例運動來說不是一個新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