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國安法與立法會選舉(文:彭泓基) (09:00)

一國之政制,貴能不斷改進,尤貴能長治久安(錢穆《政學私言》)。

國家與文明的盛衰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戰亂頻仍。秦滅六國,開創大一統的局面,自此「中華一統」成為炎黃子孫的共同價值觀。合則強、分則弱,這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國泰民安與盛衰的指標。若有機會與實力,沒有人願意屈居人下,一個國家的存在,必須依靠強大的武力作後盾。任何政權,亦必然有不滿的反對者與野心家。歷史上,中國從不缺「漢奸」。一旦建國,政權穩定,「國家安全,安定繁榮,長治久安」乃管治者與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責任。沒有一個國家或企業,會容許公然惡意顛覆破壞的行為!

16世紀是歐洲剛走完從盛到衰,從谷底欲開闢新途徑的時刻;而中國則自漢唐兩次盛世之後,出現下降的趨勢。18、19世紀的清朝,已是強弩之末。弱中遇上強歐與新興的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蓄積了多年的委屈和沮喪。20世紀的浩劫,導致人民家破人亡,流徙國外。這些血淚的教訓,如歷歷在目,積累了強大的意志和動力。因此,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奮發圖強,創造了人類的經濟奇蹟。相對地,歐美卻有從盛轉衰的趨勢。中國挾其蓄勢待發的動能,接過歐美留下的制度和觀念,如何結合中華文化的智慧與西方正在腐爛的「現代文明」,而後孕育出最佳的管治制度,達至國泰民安、大同社會,將是中國未來的挑戰。而最核心的矛盾,在於西方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私重於公的「人權」,與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與公重於私的「人倫」價值觀。今天香港的困境,歸根結柢,亦源於此。

社會發展的規律

記得錢穆先生說過,數千年錯綜複雜、中西歷史的成敗得失,啟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眾多的人與事所匯集而成。而決定人事的動向,往往在於人心的願欲與想望,匯聚了人們的精力、智慧和意志,因而形成某種趨勢或潮流。此時,會出現少數的領導,多數的附和,大家心願相通,就會產生動力。同時,也有少數的倡導者,懂得揣摩群眾心理,偽造口號,以資煽動;或多數的附和者,假裝服從,而別具用心。此一動力,若能吸引乃至裹纏其他動力與之屈服與合作,就會使許多動力追隨,趨附於某一大動力之下,而匯合向前,便會成為此一時期的社會主流。而在發展期間,必有許多事件,頭緒紛繁,各有進程,互不相犯,有時又匯成一流,有時又相互抵拒。力大者壓制力小者,使力小者之趨進,終於阻礙而至於消失。有時雙方勢力不相上下,而在極端衝突之情勢下,武力及戰爭,將成為終極的解決手段。歷朝的治亂興衰,社會的變異,不外乎源於管治者與制度敗壞、軍黨專政、社會貧富懸殊、民不聊生、人民缺乏信仰和動力、經濟崩潰,或外族入侵等因素。

香港的「社會運動」亦如是,不講理性,為達目的(爭權奪利),不擇手段。製造謠言,扭曲正邪,是必然的伎倆。通過互聯網匯合龐大的群眾力量,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感性的動力,與強大的資源和整體配合的策略。相對地,建制與眾多的中立者卻散而不聚,各有懷抱。其間外族的影響,更是昭然若揭。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戰役」!

香港的暴亂與國安法

群體中積累的正負能量,決定一個群體未來的興衰!香港外表繁榮昌盛,隨着社會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貧富懸殊與各方矛盾愈趨複雜。政府因循守舊、官僚僵化、視而不見、見而不為的「和稀泥」式管治,面對許多關鍵問題例如國民教育、意識形態、國家安全、文化素養等,不曾下決心去徹底解決與推行。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民怨逐漸積累。歸根結柢,源於一個「縱」字!

權與利皆為稀有資源,爭奪者眾。社會矛盾,若沒有「和」,就只有「爭」而後「鬥」,繼而「暴」。「暴」就是試圖以武力去強迫別人聽命,但這絕非解決問題的方法。暴力只會招來更多的暴力,最後兵戎相見,不問情由,只有勝負!中華智慧強調「止戈為武」,「兵者,詭道也!誅暴平亂,禁不義也!」當社會運動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演變到堵路、暴力、私了、佔領大學等暴行,訴求是否合理已不再重要,因為民生已受到嚴重影響,社會處於混亂失控的邊緣。香港安定繁榮的基石是法治,因此止暴制亂應是當政者的首要任務,可惜年來卻多見「縱容」,少見「止亂」之策。只有先止暴,才能回復理性。為防止香港繼續崩潰,已別無他選,「國安法」是最迅速而有效的止暴制亂的措施。

回歸時,中國對香港的政策極度寬容,在各方協商下制定《基本法》。明瞭「主權國家」的概念,就明白為什麼「一國」永遠凌駕「兩制」,國家的安全與獨立性是一個國家存在最重要的基石。當年制定香港基本法時,為了加速達成共識,保持靈活性,把「23條立法」的任務交給特區政府,可惜多年來,因為港人的煩擾而違背了承諾。中央多年來一直容忍,希望能盡力維護這個「自由港」。如今面對內憂外患,外國勢力明顯參與顛覆動亂,破壞社會安寧,迫不得已,終訂立「國安法」,只為防止情况繼續惡化。當然,「製亂者」有不同想法,因為只有在動亂中,才能渾水摸魚,置港人的整體長遠福祉於不顧。

未來的立法會選舉

不少人認為「國安法」實施後,建制大勝,泛民轉軚龜縮,事實絕非如此!15歲到25歲,是個人喜好、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期。價值觀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民心以先入者為主!青年一旦被灌輸偏見與仇恨,日後面對現實可能會修正,但相信會很難完全改變。是以整整的一代,將會帶着仇港反中的情緒,度過餘生。若他們是社會棟樑,香港的未來,能不令人憂心?從去年區議會選舉的情况,可見一斑,政綱皆為廢話,選民只看顏色!香港的選舉,成為人多專政人少的遊戲。要算是憑藉「國安法」而否決某些參選人,前仆後繼的仍將大不乏人。因此,若民調數字估計準確,在黃藍六比四的形勢,與無所不用其極的策略下,立法會被黃營奪得大多數議席的機會十分高。日前戴耀廷的公開信,已講得很清楚,如何面對,將是當政者與香港市民極大的挑戰和憂慮。

得民心者得天下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治亂易,得民心難。如何振興經濟,平服反對派,尤其是年輕人「反中恐共」的情緒,直接面對2047年的問題、探討未來,善用資源,穩定香港社會民心與策劃未來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將是香港未來最大的挑戰。治世之災皆為祥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970年代後香港的繁榮,奠基於當年1967年暴動後一連串勵精圖治的改革。目前的香港,已病入膏肓,如今正是各方深切反思與治療的時刻,應盡快推行大規模的檢討,重點在整體政經架構與社會改革,包括司法、立法、行政、傳媒、教育、福利、醫療、經濟、科技、法制、政治架構與政黨等範疇。香港的未來,任重道遠,如何挽回失去的民心,改革創新,鞏固經濟,才是真正繁榮安定的關鍵!

作者是前中央政策組諮詢組員、香港浸會大學及城市大學前客席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