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守護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初衷──歷史試題爭議有感(文:吳壁堅) (09:00)

坊間對文憑試歷史試題的爭議愈演愈烈,似乎各方都不會有妥協且一致的結論,這種形勢對所有持份者也是傷害。事實上,受害最深的是學生,他們既承受公開考試的壓力,也承受多月停課帶來的不安與焦慮,更要面對考卷分數有可能被調整的煎熬。問題是,我們的討論有從學生角度出發嗎?

守護孩子  其實人人有責

反對取消試題者多從守護孩子的角度出發,認為題目既提供討論的空間,學生又能據以往的方式作答,現在取消題目等於將學生的努力抹煞,所以必須守護孩子的言論自由與學習成果。

道德高地雖然容易被建立,但是否合理是另一回事。筆者在此反問一句:難道支持取消試題就不是守護孩子的表現?正如筆者在不同媒體的論述,題目的確未能配合課程,以至學生難以有足夠的知識衡量利與弊。另一方面,資料所提及的只是「小利」,但所有學生據課堂所學的「就我所知」,包括山東問題、「二十一條」、抗日戰爭等卻是「大弊」,小利與大弊確實沒有什麼衡量的空間,如果任何專業教育團體認為這種判斷有誤,不妨拿出與抗日戰爭這種「弊」相稱的「利」,那就可以讓學生回應與作答這條題目。

問題是,明知學生在高中生涯未有學習日本的利、明知這條題目難以作出利弊衡量,都仍然認為學生在這條試題上可以有討論空間,讓學生純引用資料去指出日本對中國所謂的「利」,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另一個不負責任的體現,是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只要為學生引入討論,讓學生有言論自由,就是守護孩子的表現。

事實上,題目提供討論空間,不代表題目可以有效討論;可以有效討論,也不代表必定是有意義的討論。根據筆者的分析,這條題目就是不能有效討論(沒有學習過日本對中國的利),也不是有意義的討論(小利與大弊的不相稱比較)。這條題目如果繼續評分或被視為有效,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有效評估學生的能力嗎?取消題目正是對學生負責任、也是守護孩子的表現。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充分地向學生解釋取消試題的原因(應訴諸課程與考評,而非政治取態)、如何安撫學生的情緒,以及如何開展後續的修補工作。

應相信專業溝通  尋求解決良方

課程與考評從來都是互相依存,當一方出現問題,另一方加以指出,這是課程理論上對整體課程的評估(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儘管在處理手法上可能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這與題目本質上出現的問題無關。既然題目應當取消,接下來就應該是按教育專業的角度處理問題,尋求解決方法,而非建立自我保護機制。學生的利益當然應該先被照顧,他們最關心的,是如果取消題目後,如何有效透過其他的題目或方法評估歷史科的成績,從而將傷害減至最低。

題目取消後,在成績計算上,基本上只得兩種辦法,一是所有學生在該題給滿分(即8分),總分仍然維持在60分;二是所有學生在該題不給分,總分減少為52分。第一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安撫學生的情緒,因為任何情况都有滿分,在心理上會好過一點。

不過,筆者認為,第二種方案(所有學生在該題不給分)是較為可行的辦法,因為如果用第一種方法(所有學生在該題給滿分),必須處理不少特殊情况,例如有學生可能在該題交白卷,甚至幾乎整個卷一交白卷,但仍然給分;也不排除有學生真的只考卷二而沒有考卷一,也仍然給分。當然筆者並沒有這些機密信息,上述的情境也是從估計而來,但既然能想像種種不確定的情况,將該題分數歸零是比較一致的做法。

在調適分數上,我們應當相信考評局的專業能力,因為考評局在數據處理上的確無出其右。觀乎TSA、增值指標、校本評核分數調整等,考評局均製作一系列的圖表讓學校和老師參考,以優化教與學。所以,就算缺少其中一題,相信考評局會有相應的分數調整機制,以將取消題目帶來的評核問題大幅減少。事實上,每年每科的考生等級分佈也大致相若,考評局在調整Cut-off point以反映學生的等級上並無太大難度,我們必須相信考評局的專業。

學生的福祉是最大的考量,教育局與考評局在這件事上各司其職,教育局按其專業指出題目問題所在,考評局則從數據與統計專業以處理後續的評分問題。只要各方也是從教育專業出發,撇除所有政治考量與不理性的情緒宣泄,這件事必定會有美滿的結果,也符合我們守護孩子的初衷。

作者是將軍澳香島中學歷史科科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