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致繼平的信——港獨非選項 尋找一國兩制下的出路(文:李啟迪) (09:00)

繼平:

別來無恙?西雅圖的初夏天氣應該不錯,但相信你在彼邦也因為疫情而常留在家吧。作為學者的你,這段時間應是自我深思學術問題的好時間。我知道你不會因為遠在重洋,而放下對香港的關心和憂慮。當年我們在學時期出版的刊物《香港民族論》,不經不覺間,出版已將近6年。此書在得到梁振英先生在《施政報告》的點評後受廣泛關注,也影響了包括梁天琦等的政治人物,今天已經成為本土論述的一部分。想起大學時期,同學之間談天論道,意見時而一致時而分歧,但討論過後,常得到很多思想上的啟示。今次,我想藉這個機會,和你討論近年來的新看法。在理解到香港獨立並非選項的現實情况之後,我會希望能尋找在一國兩制框架之下對香港最佳狀况。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動

去年至今,無數人出於對香港的熱愛,無視一切艱辛和恐懼,在城市的各處留下血和汗。香港人在本土意識醞釀多年之後,終於出現高度團結的整體爆發。就如歷史上的多次民族主義運動一樣,人民能夠為了捍衛自己的身分、爭取民主和自由,願意付出極為高昂,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時出現的,北京也展現了捍衛在香港統治的決心。如今抗爭的起因《逃犯條例》修訂雖然已經撤回,幾千人在抗爭中被捕,保安局可能要引用《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檢控示威者,中聯辦和港澳辦被稱不在《基本法》第22條的制約之內,並對香港事務有監督權。簡短而言,香港沒有回到抗爭發生之前的狀態。

在兩個作用力的互動下,抗爭和打壓將會進入漩渦式的升級,前路看似只剩下兩條,與中國完全統一或與中國完全分離。與中國完全統一之弊,不用在此長談。但尋求與中國完全分離的過程,在今天看來,可以產生同樣災難性的結果。首先,正如上述,北京已經意識到香港分離主義的苗頭,為了打擊分離的思想和行動,北京將有更大動機收窄香港的自由。以往北京是缺乏直接干預香港的工具的,要影響政治或司法決定,只能透過高層級的人大釋法,或只能以親中政團作輿論影響。但如今,北京更有傾向以中聯辦和港澳辦對香港事務作實質監督。而如果選舉結果未如理想,則可以取消議員資格,確保在議會掌控大多數席位。將視野放到國際,亦可以發現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會祝福一個完全由中國獨立出去的香港。在前宗主國英國、早前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美國和其他西方和亞洲民主國家,更常聽到的聲音,是希望香港能夠落實一國兩制,保持高度自治,有良好法治,以及能夠保障人權和自由。

在歷史性的抗爭和政治動盪之中,移民海外成為同儕間的熱門話題。現在社會各階層都一定已經無法避免香港的政治環境,每一個人都必須為如何繼續生活作長遠打算。甚至不少人提出要到海外重建新香港。這無疑是非常美好的願景,但實行起來卻絕不容易。首先要有國家願意出售或出租土地,其次是香港有人願意大量投資予新香港的基礎建設。再者香港人離開了本土,又何以維繫社群的凝聚力,不至在兩三個世代之後忘卻了自己的身分呢?投身這個計劃的人,自是任重道遠的。雖然我更希望各位能留下,但也會尊重離港朋友的決定。「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願居於海外和本土的香港人都能互相支持,各自利用地緣政治的優勢為香港謀出路。

商界在政治問題上的平衡力量

如果選擇繼續在香港長居,又可以如何保障香港的自治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呢?過去22年,很多人認為法治就是香港最堅實的防線。但法治即使執行得最好,也必然有其局限。香港市民一方擔心基本法沒有訂明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質疑立法會存在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擔心第23條國家安全法的立法義務;北京一方卻看到5次人大釋法的需要,也發現第22條限制了對香港事務的參與能力,而國家安全法則需要透過本地立法來實現。所以,我想到商界在政治問題上的平衡力量。

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過程中,除了市民親身參與的街頭運動外,在整個討論過程之中,亦處處可見商界的身影。此現象出現有其原因,因為逃犯條例修訂,首當其衝者,除了陳同佳一人以外,就是在大陸經商的香港甚至外國商人。商人最擔心的顯然是與經商有關的罪行,包括賄賂罪等等,導致中港兩地的法制防火牆會被削弱。雖然商界今次發聲是因為與切身利益相關,但就客觀效果而言,則能夠扮演政府和市民以外的第三方,發揮緩和對抗、平衡各方利益的作用。香港美國商會早在去年5月時已經對修訂強烈質疑;而香港總商會則於7月22日,元朗7.21襲擊事件發生後,發聲明促請政府撤回修例,並立刻成立調查委員會。這並不是指商界的聲音要比普羅市民重要,而是此等聲音會令政府必須考慮推行政策時對營商環境的影響。我對商界抱有希望的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本質是自由和開放的。本地和國際企業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包括有效的司法制度、信息傳播的自由、和平的社會環境、多元化的人才等等。這些有利營商的條件,同樣是有利延續香港市民自由的生活方式。經過2019年之後,我相信商界的取向,將會是未來一國兩制能否延續和以何種方式延續的關鍵。

共患難後  應能同富貴

在共同經歷過創傷後,你說過連結香港人的在語言、價值之外,是痛苦。想像他人痛苦,甘願彼此分擔,一個共同體才得以形成。我想回應,如果香港人願意彼此分擔互相的痛苦,也應該能夠在彼此之中看到希望。共患難後,應能同富貴。我想,將來和平及繁榮的香港,都必將由經歷過創傷之後,依然沒有放棄的香港人重新建立。

祝生活安好

李啟迪

2020年5月21日 香港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