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主席獻辭:《明報》又一次見證大事 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主席、拿督斯里張翼卿醫生 (09:00)

【明報專訊】今日,是《明報》創刊61周年之日,際此全球和香港處於一個特殊時空, 《明報》再一次見證世事風雲、潮起潮落。

新冠肺炎改變世界

去年、2019年年底,隨着中國與美國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英國保守黨藉着大選獲勝使「脫歐」底定,纏繞中國、美國、歐洲的不確定因素消退,許多人憧憬2020年國際社會紛爭較少,對經濟合作和發展多所憧憬。豈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然掩至,席捲全球,各國為了阻斷病毒蔓延,採取「封城」,甚至「封國」等措施應對,全球宛如按下暫停鍵,導致人不流動、貨不流通,經濟重創。全球陰霾籠罩,前景並不明朗。

新冠疫情牽動世界。疫情在各國爆發和演變歷程並不同步,形成相互影響、相互防範,短期內在全球範圍是否得以較大程度控制,未能確定,即使這一波疫情稍為紓緩,但是專家認為COVID-19不若SARS會突然間消失,預期今年秋冬季節可能捲土重來。新冠疫情走向及其影響成為全球懸念,人類需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新冠病毒共存共活,直至科學家研究出特效藥和疫苗,生活節奏才有可能回復舊觀。

各國在疫情紓緩之後,相繼逐步解封、復工復產救經濟,不過,疫情導致全球供需失衡,經濟能否擺脫衰退甚至蕭條,仍是未知數;另外,新冠疫情將會牽動更深層改變,伴隨着大國角力、地緣政治等考量,一些主要經濟體推動全球化退潮、產業鏈重組,例如美國和日本已經公開要求企業從中國撤回本國,費用悉數由政府承擔。可見疫情之後全球經濟板塊將調整並重新拼合,國際格局和秩序因而重塑。至於中國和美國經此一役,猜忌更深、仇視日亟,很難想像兩國關係會朝着融洽合作方向發展,對於全球而言,中美往後衝突、對抗不致失控,釀成更大範圍危機,或許就是最好狀態。

香港應對新冠疫情,政策措施恰當,市民充分配合,取得積極成果,國際社會也給予肯定。特區政府放寬市民生活限制,陸續恢復經濟活動,不過,導致香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並非新冠疫情那麼簡單,而是有更深層內部因素,初步看來,香港經濟先不說復蘇,是否能夠止住衰退,不再繼續滑落,也難有把握。

香港陷榮枯臨界點

香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下跌8.9%,歷來最差,而且是連續3季下跌,跌幅愈跌愈大。單就疫情影響,中美對抗激化,出口短期難寄厚望;消費是另一經濟支柱,如果隨着限制措施放寬,激活市民消費,對減輕中小企業困境,從而紓緩飲食、零售業失業率,會有實質幫助,不過,事態關鍵視乎香港社會能否恢復平靜,齊心拼經濟。

去年6月開始,反修例風波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暴力充斥,衝擊各行百業,整體經濟衰退,連港人引以為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由第3位跌至第6位,「紐倫港」不再,香港會否全面走向衰敗?已經是不能迴避的問題。近期疫情紓緩,市面重現人潮、消費稍見活絡,但是社會動盪苗頭再現,反修例周年將屆、立法會選舉稍後舉行,加上中美角力愈趨激烈,若「香港牌」再被操作起來,香港景况將十分凶險。

COVID-19疫情、中美關係等外部事態,香港無法迴避,只能因應而行,但是香港內部事態,只要各方有意願,自行處理,即是成敗得失,可以自行控制。以此觀之,香港能否復元、繼續繁榮,主要繫於本身因素,若能做好本分,則香港在COVID-19疫情帶來的全球大變局之中,才有可能重新定位,再發榮光。

香港怎樣突破困局,千頭萬緒,若能做到兩方面,綱舉目張,局面或許有轉機。首先,必須堅持恪守法治。法治是香港成功、安定、繁榮的基石,設若法治不保,香港優勢蕩然無存,投資者將棄港而去,去年金融中心排名急跌至第6名,是一個警號。暴力衝擊法治,設若香港社會未能與暴力切割,法治基石動搖,前景危矣。

另外,「一國兩制」是處理香港政治地位的最好安排,用得好,可以盡得兩制之利,若出現偏差,無論偏重一國抑或偏重兩制,都會失衡,對香港不利;設若「一國兩制」被利用作危及中國國家安全,對香港的損害將更不堪設想。「一國兩制」帶來的應該是繁榮穩定,而非動盪衰退。

61年以來,《明報》見證全球、中國、香港發生的大事,明報人都善盡責任,提供信息,使讀者認識事實和從不同角度了解問題。COVID-19正在改變世界,香港也處於榮枯臨界點,都是大事,我相信現在的明報人會跟隨先賢步伐,堅持獨立、客觀、公正、持平原則,不偏不倚,為讀者提供相關信息和意見。無論風雲變幻,《明報》始終如一,這是《明報》對讀者的承諾,我相信明報人會竭盡所能,為維持這個傳統而努力。

(《明報》61周年)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