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北京「插手」香港教育的藍本(文:呂秉權) (09:00)

近日,香港發生連串涉及教育的風波。先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態,教育不可以是「無掩雞籠」(《大公報》專訪,5月11日),再有不斷升溫的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題爭議(5月14日),教育局認為有關題目沒有討論空間,要求取消試題。林鄭月娥亦說,為了保障香港教育的質素和目的,以及保護學生,不會迴避(行使向考評局發出指示的權力)(《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條例》第13條)。另外,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在facebook發文指,「『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

另一方面,《大公報》以4日A1頭版(5月14、15、17、18日)及1日A2版(5月19日)報道考評局高層的問題。近日,考評局有兩名負責通識科的高層辭職。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講述反修例運動紀錄片《另一個香港》,點名指教協煽動學生。

新華社的時評(5月15日)批評,香港中小學教育還未「去殖民化」,指「教育系統藏污納垢、荼毒學生、危害社會,已經嚴重到了必須正視、必須解決的地步……特區政府必須拿出應有的擔當與勇氣,痛下決心,全面改革,整頓隊伍,撥亂反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專欄「俠客島」(5月18日)則以「教育不去殖民化,香港怎麼有未來?」為題,批評「香港回歸20多年,香港教育卻未完成『去殖民化』改革,導致許多香港年輕人對國家和『一國兩制』充滿偏見,令人深感遺憾和憂慮。教育系統亂象叢生,教師、教材、考試、學校、管理乃至制度性設計都存在不少問題,已經釀成種種惡果」。

以上事例和內地表態正正說明,北京正在加強對港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年10月),有關對香港的教育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全會《決定》表明,「着力解決影響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強對香港、澳門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香港、澳門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時任港澳辦主任張曉明解讀有關精神(2019年12月11日)指,要「完善加強對香港、澳門社會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等相關制度和體制機制」、「完善相關的教育制度和體制機制,不斷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特別是要正視長期以來香港在國民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切實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關心、引導、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令教育制度和學生順應「回歸祖國」

張曉明的講法,是判斷了國民教育長期存在缺失,香港青少年不夠愛國,成長不夠健康。因此,北京決心在最高的層面,從香港的教育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整體解決問題,從而令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學生能順應「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轉變,適應「一國兩制」的實踐要求。

北京早就將香港的社運問題、青少年問題歸咎於教育制度的缺失。2015年1月,當佔中運動發生幾個月後,港澳辦前常務副主任陳佐洱指,香港教育局長要隨時接受中央政府及香港社會的監督,香港青少年要「補腦」。

2015年3月,《明報》報道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在佔中後談及香港的中史課,表示「現在教育部跟特區政府正在進一步地協商,這肯定是需要的」。

為此,2016年,國家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在港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成立了具體干預香港教育事務的機制。

以下內容,特區政府一年要向內地「會商」兩次,包括:(1)課程教材、(2)考試評價、(3)教師隊伍建設、(4)政府管理。

這些全都是香港按《基本法》處理的內部事務,內容十分敏感,但特區政府早就將香港學子出賣於無形。

(1)課程教材:香港要否接受中共的歷史觀,將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文革浩劫改為「艱辛探索」?又或如澳門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歷史等教科書?;

(2)考試評價:今次DSE歷史科爭議,正正顯示有關考評制度的敏感,相信北京將從意識形態、制度、人事等方面影響考評;

(3)教師隊伍建設:內地着重教師的政治是否過關,相信或會有審查機制;

(4)政府管理:這是政府對教師和學校的制衡。

辦教育貴乎「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可惜思想的籠牢、干預的黑手已經與你同在。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