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通識科既非雞籠亦不怪獸(文:陳曦彤) (09:00)

通識科再成輿論焦點,先有文憑試一疑似政治題引起各界熱議,有議員甚至因此形容通識為怪獸科;後有特首受訪指通識被有心人用作傳播失實偏頗歪理,有把關必要。筆者身為通識教師,當然樂見港人熱切關心敝科發展,但若部分權貴因錯解題目又或不熟悉課程發展而發放錯誤信息,則教育界就有責任指正,以免引起公眾對通識科不必要的誤會猜疑。

為公平開放具認受性教育而設

誠然,通識科確有改善空間,日常教學上也確依賴新聞報道,但業界內把關工作過去10年行之有效。無論校本教材抑或試卷,均經層層審視修改才用於教學評估上。若教材偶有失誤偏頗,通識科開放性亦容讓師生透過蒐集更多資料作補充平衡。除非從政者不信教師具備審閱資訊專業能力,否則沒理由單憑教材試卷一字一句就把全科推倒重來。

還記得林太當日競選特首時謙稱自己不是教育專家,「必須和大家溝通、同行」,在當選後的行政長官優質教育高峰會,更提出「對老師好一點」。前後不過兩年,當日要「重視、尊敬和珍愛」的老師們,就成為「傳播失實偏頗歪理」的有心人;當日的「專業領航、直接聆聽」,今日卻被喻為「無掩雞籠、全面滲入」,連歷史悠久的中、英文科也擬列入開刀名單;當日的「簡政放權、全面減壓」,今日卻變成各老師頭上的一把刀,把我們的網上言論以至教材字眼無限放大,由教育局配合建制組織及媒體打壓前線教師。筆者以教育界特首選委身分,寄望林太「毋忘初衷、回頭是岸」,不要忘記當日對教育界承諾,還師生一個穩定關懷的教學環境。

實際操作上,通識科對文憑試的國際認受性可說舉足輕重,大幅改動通識科考評,影響的反而是文憑試整體認受性。眾所周知,通識科為新高中課程核心,擔當各科橋樑角色,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更具有為各科筆試要求減磅的替代功能,此理念亦在推廣期間獲各國一致認可。若當局把通識轉為選修,將葬送文憑試至今的國際認受性,連累千千萬萬學子家長。

有議員指出長答題對語文能力稍遜學生不利,又或「獨立專題探究」對家長社會資本優厚的同學有利等,筆者都感同身受。但這些實是教育界整體面對的難題;從小學起對語文的考核,成績佔比就一直比數學、科學為高,甚至近年連數學科考試都出現需用文字解答的部分,相對起來,直至高中才必修的通識造成的影響並不嚴重。趙永佳教授2018年的研究甚至發現,家長學歷及入息對通識科的影響沒英文和數學科的那麼明顯。

在近年文憑試,通識科加入更多數據處理題目,2019年在必答題佔分高達五成,讓擅長數理的考生發揮優勢。根據學友社調查,通識科已經多年蟬聯文憑試壓力最低科目,公開試最終及格率亦長達九成,可見通識科正朝照顧不同階層學生需要發展,營造更公平教育環境。若議員關心教育公平議題,理應從更根本的小學升中分流以至初中課程着手,保障數理強的學生能公平地爭取升學資源,而非抽取個別科目小題大做,否則只會成效不彰亦於事無補。

重視學生運用資料及思維邏輯能力

在評論本屆通識試題上,同樣顯示社會權貴對本科存誤解。有議員認為,考生必須對資料所引用的內容有透徹了解,老師因而亦要全面教授。但通識科必答題共9份資料,不可能每段引用過的內容都詳細教授。作答上資料解說應只佔答案一部分,若考生只顧展示對資料理解,忽略運用其他資料及充分回應題目,相信將只得低分。考評局多次公開指出,試卷考核重點是考慮不同角度及運用概念闡述論點。因此,無論資料提供評論抑或數據,功能都在於輔助學生取證以支持分析。若議員「看不到以資料來考核同學的意義」,只反映她對近年在教育界流行的「能力為本」評估一無所知;通識教師在前線教學時,應留更多空間讓同學運用資料思考討論,不可能「知識為本」地只顧講解學術理論或國際公約內容。如此一來,學生才能透徹掌握「明辨性思考」,而非片面地拋書包及背誦典籍。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一題上,有批評指這題是把新聞自由及社會責任對立。但邏輯上「兩難」並不等於「對立」,例如參選特首及當建制派並非對立,但當參選後要靠民主派提名票才能入閘,就會出現效忠與選票的兩難局面。同理,支持政府立法跟取得議席並非對立,但當遇上區議會選舉時,就可能出現自我推翻及「滅黨」兩難局面。也許尊貴議員理解當中分別後,未來可避免陷入相關窘境。

通識科,是為了守護下一代的思考而設。我們一眾教師努力透過議題探究,讓學生掌握分析方法,目的正為了把他們從籠牢中釋放出來,不受他人及權威所控制,並能勇敢地批判地獨立思考。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教育中真的存在怪獸,牠必然是國家的洗腦機器。或者通識科最令權貴恐懼的,正正是它令一整代人產生怪獸所無法抗衡的免疫力吧。

作者是教協理事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